第188章 河西堡的墩军 (第2/3页)
腹地;
另一部则由他亲自带队,沿着边墙向东北方向的宁夏镇疾驰。
江瀚的计划很简单:
顺着漫长的长城防线,招收那些驻守在最前线的墩军,扩充麾下兵力。
考虑到甘肃镇路途遥远,为了提高效率,邵勇此行带的都是骑兵。
江瀚还特意把军中甘肃籍的士兵都挑了出来,尽数拨给了邵勇。
这帮甘肃兵,是当初在吕梁山一战中,被俘虏的王世虎旧部。
他们熟悉乡土人情,由他们出面招降边兵,想必定能事半功倍。
王五,便是其中一员。
他是甘肃镇永昌卫河西堡的墩军,年纪不大,但军龄却很长。
十四岁那年,他便第一次拿起刀枪,跟着堡子里的老兵一起出塞跟鞑子抢水。
二十三岁那年,他当上了河西堡的总旗,手下管着四十多个弟兄。
他的前半辈子,都在河西堡那座破败的土城里,本想着趁着剿匪出去见见世面,建功立业,结果还没风光几个月,就稀里糊涂地当了俘虏。
好在,江大帅对他们不错。
王五后来还因为识字,再加上表现良好,被江瀚提拔为掌令。
这次听说大帅要去甘肃镇招兵,他便自告奋勇,想回去把堡子里的弟兄们都带出来。
王五此行没有带太多人,只领了一伍弟兄随行护卫。
这几人,也都是他的同乡,当初跟着他一起从河西堡里出来的弟兄。
一行人骑着快马,沿着边墙一路向西,直奔河西堡。
路上,王五抚摸着身上厚实的棉甲,腰间崭新的腰刀,心中感慨万千。
大帅曾笑言“富贵不还乡,如同锦衣夜行”。
他不知道自己现在这副模样,算不算得上富贵。
也不知道,堡子里那些弟兄们,如今过得怎么样了。
数日后,一座破败的墩堡,终于出现在了王五的视野之中。
那便是河西堡。
堡墙由黄土夯成,早已被风沙侵蚀得处处是豁口,墙头上的箭垛倒塌过半,看起来就像一个牙齿漏风、行将就木的老人。
之所以叫河西堡,是因为它坐落于一条名为“水磨川”的河流以西。
水磨川的上游,便是方圆数百里内最重要的水源地——昌宁湖。
而昌宁湖,也正是附近军堡所有苦难的根源。
王五抵达时,正值黄昏。
他看到一队墩军,拖着疲惫不堪的步伐,正从边墙的豁口处,蹒跚着回到堡子。
这队墩军几乎人人带伤,身上的袄子破烂不堪,看不清颜色。
几具冰冷的尸体,被随意地扔在马背上,随着马步一下下地颠簸着。
“唉又去找鞑子抢水了啊。”
看着眼前熟悉的一幕,王五的心,像是被狠狠地揪了一下。
他知道,这帮墩军,肯定是又去昌宁湖抢水了。
甘肃苦寒且干旱,水比油金贵。
昌宁湖的水,是周边数个卫所军屯最重要的灌溉水源。
然而,边墙外的蒙古人,同样也要靠着昌宁湖活命。
为了争夺水源,墙外的蒙古人时常会在上游筑起土坝,拦截河水。
于是,河西堡、水泉儿驿、丰城铺这些地处最前沿的墩堡,便有了一项雷打不动的任务:
定期出边墙,巡视昌宁湖,一旦发现蒙古人的水坝,便要去将其毁掉。
每一次毁坝,都是一场血战。
虽然边墙外的蒙古鞑子装备简陋,但河西堡的墩兵们也好不到哪里去。
蒙古人好歹还有马,虽然只能用骨箭,但河西堡这帮墩军们手上的家伙事,也基本都是些破铜烂铁。
刀刃上的豁口比牙齿还多,砍柴都嫌费劲,更别提砍人了。
王五一行人骑着高头大马,默默地跟在这队墩军身后,一同进了河西堡。
守堡的士兵看着王五骑着高头大马,穿着崭新的靛蓝色布面甲,还以为是上头来人了,连大气都不敢喘,更别说上前盘问了。
他们低着头,甚至没敢仔细看马上的王五,只当是来了惹不起的贵人。
“喂,高家老二!”
“咋了,几个月不见,就不认得你五哥我了?”
王五看着一个守在堡门口的小旗,率先开口,脸上还带着一丝笑意。
听着这熟悉的声音,那个被称为高家老二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