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74章 战略方针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174章 战略方针 (第3/3页)

一出了个奸细,造成的后果,很可能不堪设想。”

    赵胜的一番话,有理有据,如同一盆冷水,将在场的众人浇了个透心凉。

    屋内再次陷入了沉默。

    是啊,就连王嘉胤那样声势浩大的巨寇,都会因为亲信的背叛而身死,谁又敢保证自己的麾下,绝对不会出现叛徒呢?

    江瀚眉头紧锁,食指在案几上轻轻敲击着。

    这确实是一个致命的问题,一旦处理不好,王嘉胤的下场,很有可能在他的身上重演。

    思索良久后,江瀚终于缓缓开口:

    “这种事情,防不胜防,咱们也只能尽量做到防患于未然。”

    “这样吧,我决定,在军中增设‘掌令’一职。”

    掌令?众人皆是一脸疑惑:

    江瀚解释道:

    “这掌令,将作为基层军官,下放到每个什里。”

    “我的想法是,每十名士卒之中,除了什长外,再设置一名掌令。”

    “而且每一队设队掌令,每一哨设哨掌令,每一司也要设司掌令,层层负责。”

    “掌令平时负责体察士兵劳苦,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引导队内的风气,宣讲我军的纪律和理念。”

    “战时,则负责充当督军,监察战场,督促作战,严惩临阵脱逃、动摇军心之辈!”

    其实,在大明军制中就有掌令一职。

    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后,兵部尚书于谦主持军改,为重整军队,便设立了掌令官,负责申明号令,严肃军纪。

    此外,于谦还推动边防督抚牵头,返聘那些闲住的退休武将和未授实职的武举人、将他们和各级武官、武生等,组成了“武会”。

    一方面是为了训练武官,弥补土木堡之变造成的巨大军官缺口;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积极培养,明军各小部队作战时的主观能动性。

    只可惜,想法虽好,但还是架不住欠饷。

    如今江瀚增设此职,是想效仿后世军队中的文化工作者的角色。

    他希望能通过这些深入基层、经过专门培训的掌令,将自己的思想、理念以及军中的规章制度,准确无误地传递给每一个最基层的士卒。

    从而最大限度地凝聚军心,提升部队的组织度和纪律性,减少麾下将士叛变投降的几率。

    定下此事后,江瀚转头看向赵胜,吩咐道:

    “赵书办,你回去统计一下。”

    “将全军上下,觉悟高的、识字的统统给我集中起来。”

    “我打算趁着这段时间,将他们培训成掌令官,下放到军中各司去。”

    赵胜精神一振,连忙躬身应道:

    “明白了,大帅!”

    但他话锋一转,接着问道:

    “那大帅,既然咱们决定了要去陕西,是不是可以考虑从关中进入巴蜀,在四川开辟一片根据地?”

    江瀚点点头:

    “我确有此意,四川天府之国,确实是建立基业的好地方。”

    “但是,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四川自从播州之役,再到后来的奢安之乱,前前后后打了快二十多年的仗。”

    “说不定川军中,就有不少能征善战的队伍。”

    “所以,咱们还是先未雨绸缪。”

    “你们回去之后,通知麾下的将士,如果遇到四川本地人,尤其是熟悉川中地理、民情的,要尽量留在军中,好生优待。”

    “这群人,说不定日后可以充当咱们入川的向导。”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