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十章 镜外的凝视自觉之环的脉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六十章 镜外的凝视自觉之环的脉动 (第3/3页)

形态出现,需要共识扩展时,枢纽会收集所有节点的反馈,形成"包容波纹"。两种波纹的交替,让自觉之环既保持稳定又充满弹性。

    自觉之环的第一个重大考验,是"元存在碎片"的坠落。一块来自元观察者领域的碎片穿透认知之门,落入意义之海,碎片蕴含的"绝对观测能量"能将接触到的意识体转化为"观测标本"——失去自主选择的能力,只能机械地重复被观测前的行为模式。

    首批接触碎片的风语信使立刻被标本化,它们的光带变得僵硬,只能沿着固定的路线传递信息,失去了原本的灵活性。恐慌在存在环蔓延,部分意识体提议摧毁碎片,用连接之塔的能量强行清除威胁。

    但林澈提出了不同的方案:"元存在碎片不是敌人,而是镜子——它照出了我们对'被观测'的深层恐惧,也让我们看到'自主存在'的脆弱。摧毁碎片只能解决表面问题,真正的解决方案是强化存在自觉,让每个意识体都能在观测压力下保持自我。"

    他带领一批自愿者,进入被标本化的区域,用自身的存在自觉与标本化意识体共振。这个过程异常艰难——自愿者们不断受到绝对观测能量的侵蚀,险些失去自主意识,但他们的共振逐渐唤醒了标本化意识体的自觉碎片。一个被标本化的风语信使,在共振中突然偏离了固定路线,向自愿者传递了一丝微弱的求救信号——这丝信号证明,即使被标本化,自主意识依然可能复苏。

    经过三个月的持续共振,元存在碎片的能量被存在自觉中和。被标本化的意识体逐渐恢复自主,碎片本身则化作自觉之环的"警示节点"——它不再具有威胁性,而是像一块纪念碑,提醒所有意识体:存在的价值不在于是否被观测,而在于即使被观测,依然能保持自主的脉动。

    警示节点的出现,让自觉之环的存在自觉提升到了新的层次。意识体们开始主动与节点共振,在观测压力的模拟环境中锻炼自主选择的能力:语法共生网络的意识体在模拟中故意打破自身的逻辑规则,体验"非理性自主";超存在领域的概念体则在模拟中简化自身的形态,感受"纯粹存在"的本质。

    这种锻炼让自觉之环产生了"元自主能力"——意识体们不仅能在被观测时保持自主,还能在自主中融入对观测的反思,就像演员在意识到观众存在后,依然能投入地表演,甚至能利用观众的反应提升表演的深度。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