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80章 摸着日本人过河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80章 摸着日本人过河 (第2/3页)



    南华共和国的长安大学、长安理工大学、洛阳大学,就是李崇文借鉴了日本东京大学的“理论与实践结”的教育模式建立的。

    并开设了机械工学、电气工程等专业,希望培养大批懂技术、会操作的产业工人。

    但是,南华共和国并没有日本大学那丰富的成熟教材和资料。

    只能一步一步进行探索,如果可以获得日本大学的理工科教材和资料,就可以快速填补这部分的知识空白。

    还有更重要的是日本大学的科研资料,如材料实验室的钢铁热处理参数、化工实验室的合成氨催化剂配方等,都是工业化技术的实战经验库。

    这些数据是科学家/工程师数十年试错的结果,直接对应生产中的关键环节。

    对于南华来说,得到这些数据可以直接避免重复试错,直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哪怕是已经过时的技术,但对于南华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职业教育:东京职工学校的产学结合模式,学生在工厂实习占比达50%,成为日本职业技术教育的蓝本,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型人才。

    技术传承:明治时期的师徒制,如机械行业的师傅带徒弟,通过资料与实践的结合,实现了技术的代际传递。

    对于工业化刚起步的南华共和国而言,人才是工业化的核心资产,而日本教育方面的资料正好解决了人才短缺的痛点。

    过去的这几年,南华共和国一直面临着人才短缺的问题。

    而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根本不懂如何进行实践操作,只懂得背书,职业学校短时间培养的技术工人大多都是不及格的。

    这些刚毕业的学生到了工厂还要向老师傅学习,但是受到华人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传统的影响。

    许多老师傅不肯收徒弟,即便收了也不会教授这些徒弟真本事。

    如果得到日本的数据,就可以避免大量的错误,并快速培养出懂机械操作、会修机械的产业工人,缓解南华工业化初期的技工荒。

    工业标准资料:

    《日本工业标准》涵盖机械、电子、化工、建筑等多个领域,规范了产品规格、质量要求与测试方法。

    日本工业化的制度设计与标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