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3章 神秘来电,疑云重重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3章 神秘来电,疑云重重 (第2/3页)

版》《钢琴考级曲集》,堆叠的高度几乎挡住了她的脸。

    苏蘅的拇指轻轻划过屏幕,仿佛能触到照片里那股紧绷的、喘不过气的压抑。

    “刘总想找个人,既让太太觉得‘专业可靠’,又能慢慢调整小丽的成长节奏。”王姓男人突然压低声音,“他说,你这种‘有学历又懂心理’的保姆,刚好能当这个缓冲带——太太不会觉得是丈夫在否定她,孩子也能慢慢松绑。”

    苏蘅的指甲掐进掌心。

    她想起面试时被HR嘲讽“硕士当保姆是资源浪费”,想起第一天擦地时,雇主斜睨着她的工牌说“读这么多书不还是来伺候人”。

    可此刻,有人把她的学历、她的专业,当成了打开另一个家庭的钥匙。

    “我需要先和刘太太沟通。”她听见自己说,声音比想象中稳,“儿童照护必须得到主要照顾者的认可,否则任何调整都可能激化矛盾。”

    王姓男人点头,从西装内袋摸出个丝绒小盒推过来:“刘总让我转交的。这是小丽昨天在美术课上画的,她说‘想给新阿姨看’。”

    苏蘅打开盒子,一张A4纸对折着躺在里面。

    展开时,彩色铅笔的笔触歪歪扭扭,画着扎羊角辫的小女孩、系围裙的阿姨,还有——在画面最上方,穿西装的男人举着一只风筝,线轴握在小女孩手里。

    “她说‘爸爸的风筝线要让我自己拉’。”王姓男人站起身,把帽子重新扣在头上,“下周三上午九点,刘太太会去接小丽学钢琴,刘总说……你可以提前半小时到,帮他给女儿热杯牛奶。”

    苏蘅望着他走向门口的背影,阳光透过玻璃斜斜切进来,在画纸上镀了层金边。

    小丽笔下的“新阿姨”扎着高马尾,和她昨天在镜子前扎的发型一模一样。

    帆布包里的活页夹又开始发烫,这次不是因为理论笔记,而是那些被折角的案例、被圈红的量表,突然有了更具体的温度——它们不再是用来证明“学历有用”的工具,而是能真正触到一个小女孩的呼吸、一个母亲的焦虑、一个父亲的无措。

    她合上丝绒小盒时,手机在包里震动,是李薇的消息:“刘先生那边确认了,下周三上门试工,你准备套儿童自主能力培养的方案。”

    苏蘅望着窗外摇晃的梧桐叶,突然想起李宅李爷爷说的“桃酥要趁热吃”。

    有些改变,或许也该像烤桃酥那样——火候要准,温度要匀,等香气飘出来时,谁都挡不住。

    她把小丽的画小心夹进活页夹最里层,那里贴着她的研究生毕业论文致谢页,第一行写着:“致所有被轻视的‘无用知识’,你们终会在某个烟火角落,发出最实在的光。”

    蓝山咖啡馆的铜铃再次轻响,苏蘅起身时,瞥见玻璃上自己的影子——马尾辫甩了甩,像是在应和画里那个扎着同样发型的“新阿姨”。

    苏蘅走出蓝山咖啡馆时,梧桐叶在风里打着旋儿落在肩头。

    她捏了捏帆布包,里面丝绒小盒硌着大腿,像揣了团温热的火。

    手机又震了震,是李薇的语音:“刘太太那边我打过招呼了,说你是北师大附小前校长推荐的育儿顾问——她以前当小学老师,最信这套。”

    她站在公交站台边划开语音,李薇的声音里带着少见的郑重:“小刘总昨天特意给我发消息,说你要是能搞定这单,金管家季度之星非你莫属。”风掀起她的发尾,苏蘅望着站台玻璃上自己的倒影,忽然笑了——上周李薇还皱着眉说“硕士当保姆是屈才”,现在倒成了她的“活招牌”。

    回到合租房时,夕阳正从防盗网的缝隙里漏进来,在旧木桌上铺了层橘色的纱。

    苏蘅把帆布包往床上一丢,丝绒小盒“啪”地弹开,小丽的画飘落在摊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