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评估风波 (第2/3页)
东西,药箱、存折,啥都看。“可此刻药箱里的药瓶码得整整齐齐,每个瓶颈都贴着带日期的标签;存折放在茶几抽屉最上层,上面压着张便签:“李爷爷的养老金,每月15日可取,小蘅记“。
“中午我给爷爷做山药百合粥。“苏蘅收拾照片时,李小姐拎着菜篮进门,“小蘅说山药健脾,百合安神,最适合他现在的状态。“她朝李薇笑,“上周我爸突然管我叫'囡囡',他已经十年没这么叫过了。“
李薇的喉结动了动。
她看着苏蘅系上围裙进厨房,动作快得像经过精密计算——摘菜、切配、熬粥,每个步骤衔接得没有半秒空隙。
灶台边贴着张“时间管理表“,从6:30起床到21:00睡前按摩,每个时间段都标着对应的心理学理论:“晨间8-9点是记忆黄金期““傍晚17-18点需避免高强度刺激“。
“李经理要尝尝吗?“苏蘅舀了勺粥递过来,“火候到了,刚好能挂勺。“
李薇接过勺子,米香裹着百合的清甜涌进鼻腔。
她吹了吹,小口抿下——温度38度,不烫不凉,和她胃药说明书上建议的“温水送服“温度一模一样。
评估结束时,夕阳把客厅染成蜜色。
李老先生靠在沙发上打盹,手里还攥着那张结婚照;李太太在给照片塑封,李小姐蹲在旁边帮忙;苏蘅蹲在茶几边整理活页夹,发梢垂下来,在便签纸上投下小小的影子。
“苏蘅。“李薇站在玄关,香奈儿方跟鞋的声音突然轻了,“你...有时间吗?
等会说两句话。“
苏蘅抬头,看见李薇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包带——那是她上周在谈判课上学到的“自我安抚动作“,通常出现在人准备说重要的话之前。
她合上活页夹,帆布包拉链拉上的声音像道轻响。
“好。“她说,声音里带着实验室测谎仪般的平稳,却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我等您。“
李薇带苏蘅走到阳台,避开客厅里整理照片的李太太和李小姐。
风掀起纱帘,吹得李薇的卷发轻颤,她伸手按住发梢,这才发现自己的手在抖。
“上周赵琳说你总翻老人东西。”李薇开口,声音比平时低了两度,“我信了。”
苏蘅的睫毛颤了颤。
她想起第一次见李薇时,对方扫过她工牌时的冷笑——“心理学硕士当保姆,屈才了吧?”那时她攥着简历的手汗湿了边角,却只能说“专业不对口很常见”。
“但今天……”李薇的指甲划过阳台栏杆的木纹,那里有苏蘅用记号笔标着“李爷爷扶栏高度:90cm,安全抓握区”,“药箱标签用的是医院那种防油纸,存折便签的字迹和你给公司交的周报表一模一样。赵琳说你翻东西,可你是在帮他们整理记忆。”
苏蘅的喉结动了动。
她想起昨晚在出租屋对着台灯整理活页夹,把每处改动都标上理论依据:“记忆锚点”来自《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情感记忆保留研究》,时间管理表参考了《家庭照护者的效率优化模型》。
那些被室友笑称“保姆日记”的笔记,此刻正沉在帆布包里,带着她掌心的温度。
“公司要推‘金管家’认证体系。”李薇突然转身,香奈儿外套的金属扣撞在栏杆上,“需要能把服务流程标准化的人。你上周交的育儿方案,客户复购率涨了40%;这周李宅的评估数据,能当教材。”她从包里抽出个文件夹,封皮印着“高级家政顾问培养计划”,“明天来签协议,底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