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十四章 言官叩阙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六十四章 言官叩阙 (第3/3页)

赵淳猛地一拍龙椅扶手,“江山是朕的,是赵家的!岂是你说送就能送的?”

    他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情绪:“朕让风雅嫁去北椋,不是送,是安插一颗棋子。有她在北椋,徐骁就不敢轻易反。等朕收拾了南楚和西蜀,腾出手来,再跟北椋算总账!”

    赵篆还想争辩,却被赵淳打断:“你不用再说了。联姻之事,朕意已决。周显已经在去北椋的路上,徐骁也备好了接亲仪仗。你要是还认朕这个父皇,就给朕安分点!”

    赵篆看着父皇决绝的眼神,知道再说下去也没用。他死死攥着拳头,指甲几乎嵌进肉里:“儿臣……遵旨。”

    “退下吧。”赵淳挥挥手,重新转过身,望着窗外。

    赵篆躬身行礼,转身离开。走到殿门口时,他忽然停下脚步,声音低沉:“父皇,儿臣只希望,将来您不会后悔今天的决定。”

    赵淳没有回头。

    等赵篆走后,赵淳才缓缓坐下,端起那杯早已凉透的茶,一饮而尽。茶很苦,像他此刻的心情。他知道太子是对的,徐骁确实是心腹大患。可他更知道,现在不是动北椋的时候。

    “李德全。”

    “奴才在。”

    “给周显发密旨。”赵淳的声音带着一丝沙哑,“让他告诉徐骁,公主嫁妆,朕会亲自督办。但有一条,必须保证公主的安全。若是风雅受了半点委屈,朕就是拼了这江山,也要让北椋陪葬!”

    “是。”

    与此同时,坤宁宫的偏殿里,皇后赵稚正看着一幅北境的舆图。图上用金线标出了从京城到北椋王府的路线,蜿蜒曲折,像一条金色的长龙。

    “娘娘,太子殿下从紫宸殿回来了。”春桃低声禀报,“听说……陛下把言官们都处置了。”

    赵稚点点头,没有说话。她早就料到会有这么一天,太子和皇帝的政见分歧,迟早要爆发。只是没想到,会来得这么快,这么激烈。

    “公主呢?”赵稚问。

    “在里屋看书呢。”春桃道,“不过……奴婢看她好像有点心事,书翻了好几页,都没动地方。”

    赵稚叹了口气,起身走进里屋。赵风雅正坐在窗前,手里捧着一本《北境杂记》,眼神却有些涣散。

    “风雅。”

    赵风雅回过神,连忙起身行礼:“母后。”

    “在想什么呢?”赵稚在她身边坐下,拿起那本《北境杂记》,“在看北境的风光?”

    “嗯。”赵风雅点点头,“书上说,北境的草原很大,到了夏天,到处都是野花。还有,那里的星星比京城的亮。”

    “是啊。”赵稚笑着说,“北境有北境的美。虽然冷了点,但也有不一样的风情。”

    赵风雅沉默了片刻,忽然问道:“母后,外面是不是出什么事了?我刚才好像听到侍卫说,言官们被打进诏狱了。”

    赵稚摸了摸她的头,柔声说:“没什么大事。就是有些大臣对这桩婚事有不同的看法,跟你父皇争辩了几句。你父皇脾气不好,罚了他们几下,过几天就没事了。”

    “真的吗?”赵风雅有些担心,“他们是不是不喜欢我嫁给徐凤年?是不是觉得……我给皇家丢脸了?”

    “胡说什么呢。”赵稚握住她的手,“你是父皇和母后最疼爱的女儿,是大靖的公主,嫁给谁都不丢脸。那些大臣,只是担心你去北境受苦。”

    她顿了顿,语气变得郑重:“风雅,母后知道,让你嫁去北境,委屈你了。但你要记住,你不是一个人去的。你带着父皇的期望,带着大靖的安宁,带着无数百姓的安稳。你是去做大事的。”

    赵风雅看着母后坚定的眼神,心里忽然安定了许多。她点点头:“母后,我知道了。我不会让您和父皇失望的。”

    “好孩子。”赵稚欣慰地笑了,“过几天,母后带你去库房挑嫁妆。想要什么,尽管跟母后说。咱们皇家的公主,嫁过去就要风风光光的,不能让北椋的人看轻了。”

    “嗯。”

    母女俩又说了会儿话,大多是关于北境的风土人情。赵稚仔细叮嘱她,到了北境要注意保暖,要跟徐凤年好好相处,要有公主的气度,也不能受委屈。

    赵风雅听得很认真,把每一句话都记在心里。她知道,自己这一去,就再也不是那个可以在御花园里放风筝的小公主了。她肩上,扛起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等赵风雅回房休息后,赵稚独自坐在偏殿里,看着那幅北境舆图。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宫灯一盏盏亮起,在地上投下温暖的光晕。

    她拿起一支金笔,在舆图上圈出北椋王府的位置,轻轻叹了口气。这场联姻,到底是对是错,她也不知道。但她知道,为了这江山,为了这天下的百姓,总得有人做出牺牲。

    而她的女儿,就是那个勇敢的牺牲者。

    夜深了,紫宸殿的烛火依旧亮着。赵淳坐在御座上,看着周显从北椋发来的第二封急报。上面说,徐骁看到朝廷的联姻旨意后,很高兴,亲自去马场挑选了一百匹最好的战马,作为回礼。

    赵淳看着那行字,忽然笑了。徐骁越是表现得恭顺,他心里就越清楚,这头老狐狸,绝不像表面上那么简单。

    但他别无选择。

    他拿起朱笔,在急报上批了两个字:“准奏。”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