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卷 第1章 大夹皮沟山里的老棒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一卷 第1章 大夹皮沟山里的老棒槌 (第3/3页)

,尤其是那宛如蛛网一般的参须,几乎爬满了整个平台。

    这个地方,是老胡上次跟随一位老把式「赶山」时无意间发现的,由于那日风骤雾浓,老胡不敢贸然攀过来,只能从远远的地方瞧见几枚若隐若现的红果,他在心底将这个地方牢牢记住,至于那位老把式,光忙着采集岩壁上的黄桐花和嗷嗷叫,压根儿没瞧见这处平台。

    资深「赶山」的人,被称为「老把式」。

    老把式们每一次「赶山」不一定带出东西,可他们记在脑子里的位置,也能换上不少的钱粮。

    并不是他们不想直接挖棒槌,而是他们做不到。

    长着红果的植物,在大山里可是实打实的稀罕物。

    发现红果后,老把式通常会踩点标识,然后立刻返回,他们回村后有两个选择,一是第二天独自去挖棒槌,二是将棒槌所在的位置卖给其他人。

    之所以不马上把棒槌挖出来,是因为只有完整的棒槌才能卖个好价钱,而老把式「赶山」时只会携带土枪和防身用的铁器,绝大多数的时候他们不会随身带着挖掘棒槌的工具,那些复杂的工具很占用体力,因为没人知道哪里有棒槌。

    一般情况下,老把式都会在山里溜达好久好久,只有运气好的人才能瞧见红果,可若是使用蛮力一不小心导致棒槌断了须,那样的棒槌比萝卜贵不了几个钱。

    可若不能及时将棒槌挖出来,它们会在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仿佛没在这里出现在过一样。

    以至于后来「赶山」的老把式,瞧见红果后会第一时间在红果周围系上一圈红绳,另外一头系在长有红果的花径上,并在绳上挂几枚大钱儿和铃铛。

    特别注意的是,瞧见红果后不能大声吆喝,若是有人突然喊出那么一句“哇,好大的人参”那就完了,人参会‘嗖’的一下跑掉,所以才有将人参叫做棒槌的说法。

    至于绑在绳子上的大钱儿,说是用来孝敬人参娃娃的,这样棒槌就不会趁夜跑了。

    挖出棒槌后,要用红布将它包好,如果换成其他颜色的布或者是什么东西,棒槌依然会跑掉,至于为什么,没有人知道,只知道这是老一辈子的人传下来的规矩。

    老胡之所以会选择今天来这里,一是因为婆娘生产需要钱,二来嘛,黄历上印着‘今日宜出行’五个大字。

    老胡悬在石壁上已有一个小时,他一手握着粗绳,一手扶在石头上,双脚紧踩石壁突出的地方,双眼直勾勾盯着那株老棒槌,眼里渐渐亮起贪婪的光。

    他的喉结上下滚动,想起那些药材商人常说的“七两为参,八两为宝”,此时出现在他眼前的这一株,怕是要成精了。

    目测来看,这株老棒槌通体修长又圆润,参须插入半米之深的石头缝里,它重量绝对超过八两,甚至极有可能接近九两之重。

    没经过百年风雪的棒槌,根本长不成这样。

    九两的参,价值连城。

    他心里有个估摸,如果能将这株老棒槌带回去,再换五间大瓦房应该不成问题!

    整个大夹皮沟山就没人挖出重量超过九两的棒槌。

    他忽然攥紧手里的镐头,指甲几乎掐进掌心,渗出出猩猩嫣红。

    都说不到黄河不死心,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当老胡把最后一枚攀钉楔进岩缝时,碎石簌簌掉落,惊起几只寒鸦。

    碎石滚落深涧,许久才传来闷响。

    就在老胡打算跳向平台之时,突然从他左侧的岩壁上传来碎石滚落的脆响。

    他猛地侧头望去,待瞧见那里的一瞬间,瞳孔骤缩成针尖!

    只见一条碗口粗的白蛇正顺着岩壁游弋而下,鳞片泛着珍珠母贝的光泽,足有驴头大小的蛇正昂首凝视着,琥珀色竖瞳映出老胡那副惊恐的面容。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