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0章 龙蛇终烬灭 青史照长安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30章 龙蛇终烬灭 青史照长安 (第2/3页)

与不祥!

    “嘶——!!!”

    山崩海啸般的倒吸冷气声响彻曲江池畔!再无任何侥幸!再无任何质疑!铁证!在数万长安百姓、百官勋贵、乃至太子面前,以如此神异而无可辩驳的方式,将帝王与那万恶的徽记、与两起焚灯血案、与祆教叛徒“暗火教”蛇祭司的身份——死死钉在了一起!

    画舫之上,玄宗皇帝那古井无波的脸上,终于出现了一丝裂痕!一丝被当众剥去神圣外衣、露出狰狞本相的愠怒与冰冷杀意!他握着“本源之核”碎片的手指,因用力而指节发白。高力士垂下的眼帘中,亦是寒光一闪。

    “大胆妖人!”玄宗的声音不再平静,带着帝王被冒犯的雷霆之怒,如同寒风扫过池面,“以妖术构陷君父!妄图颠覆社稷!其心可诛!来人!给朕……”

    “陛下!”一声苍老而悲愤的怒吼,如同垂暮雄狮的咆哮,打断了玄宗的命令!张九龄须发戟张,老泪纵横,猛地踏前一步,对着画舫方向,深深一揖,声音却字字泣血:“老臣斗胆!侯义士所呈之证,神物显化,万民共睹!若为妖术构陷,何以解释那刘德供词?!何以解释熔痕徽记?!何以解释西域异香?!陛下乃天子,代天牧民!当为天下之表率!岂可……岂可行此悖逆人伦、亵渎神明、戕害无辜之恶行?!今日若因君威而掩天下之口,灭证人之迹,则煌煌大唐,法度何存?!天理何存?!后世青史,又将如何书写今日之曲江池?!”

    “请陛下明示!”

    “请陛下释疑!”

    几位随行的耿介老臣,如同被张九龄点燃了胸中积压的悲愤与士大夫的傲骨,竟也纷纷出列,对着画舫方向,深深躬下身去!虽未明言逼迫,但那沉默的姿态,却比千言万语更有力量!

    岸边的百姓,在巨大的震惊和几位老臣悲愤的感染下,也渐渐从恐惧中挣脱出来。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句:“请陛下说清楚!” 紧接着,零星的呼喊汇聚成越来越响亮的声浪:

    “霓裳娘子死得冤啊!”

    “请陛下给个说法!”

    “不能枉杀好人!”

    民意如潮,虽未形成暴乱,却已清晰可闻!这是对皇权赤裸裸的质疑!是煌煌天日之下,民心向背的第一次清晰显现!

    玄宗的脸色彻底阴沉下来,如同暴风雨前的铅云。他死死盯着水榭上那几个躬身却如标枪般挺直的老臣,又扫过岸边群情汹涌却尚未失控的百姓,最后,目光如同淬毒的冰锥,落在侯砚卿那伤痕累累却依旧挺立如松的身影上。杀意,如同实质般弥漫开来。他只需一声令下,埋伏在暗处的内卫“狴犴”精锐便会如狼似虎般扑出,将水榭上所有人撕成碎片!将一切证据连同这“大逆不道”的民意,一同埋葬在曲江池底!

    然而,就在这千钧一发、空气凝固得几乎要爆炸的瞬间——

    “陛下!”一个清朗而沉稳的声音响起,带着一种奇异的穿透力。说话的是大理寺卿徐峤,他并未如张九龄般悲愤,而是神色肃穆,手捧笏板,对着画舫深深一揖:“臣以为,侯义士所呈之证,匪夷所思,然神物显化,万民共鉴,确乎凿凿!然,天子之尊,万民之父,纵有疑窦,亦不可于万民之前,行斧钺加身之举!此非治国之道,亦非圣君所为!臣斗胆谏言,请陛下暂息雷霆之怒,将此案人证物证,移交三司(大理寺、刑部、御史台)!由三司会审,明察秋毫!若侯砚卿确系构陷,自有国法严惩!若……若其中真有曲折隐情,亦当由国法昭彰,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如此,既可保全陛下圣德,亦不失朝廷法度尊严!望陛下三思!”

    徐峤的话,如同一盆冰水,浇在了即将燃爆的火药桶上。他避开了直接指控皇帝的锋芒,将焦点引向了司法程序和国家法度的尊严。保全圣德,维护法度,这是任何一个理智的帝王都无法在万民面前公然拒绝的理由。

    玄宗的胸膛剧烈起伏,眼中的杀意如同风暴般翻涌。他死死盯着徐峤,又扫过水榭上沉默却如山岳般挺立的老臣,岸上那越来越清晰的民意声浪……最终,那滔天的怒火和杀意,如同被无形的堤坝阻挡,缓缓地、极其不甘地收敛下去。他明白,此时此刻,若强行以血腥手段镇压,即便能堵住一时之口,也必将留下无法磨灭的污点,动摇他统治的根基。尤其是在这证据确凿、万民瞩目之下!

    “哼!”玄宗发出一声冰冷的鼻音,目光如刀般扫过水榭上众人,最后定格在侯砚卿身上,那眼神仿佛要将他的灵魂都冻结。“好!好一个三司会审!朕,倒要看看,尔等如何将这‘妖术’变成‘铁证’!如何将这构陷君父的弥天大罪,坐实!”

    他猛地一甩袍袖,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帝王威压:“传旨!涉案人犯刘德,即刻打入天牢!侯砚卿所呈一干‘证物’,由三司封存!太子李亨,张九龄,徐峤,刑部尚书裴敦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