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四十二章 一轮筛选,投标建设!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百四十二章 一轮筛选,投标建设! (第2/3页)

紧张局面.”

    “4.外城计划对于周边的影响:将形成以幸福城为中心的辐射圈,带动周边废弃区域的资源再利用,同时通过卫星城的防御体系,进一步压缩感染体的活动空间,降低对主城的威胁”

    “5.外城计划的核心难点:物资调配与运输安全、流民安置后的治安管理、不同卫星城间的资源平衡、突发感染体袭击的应急响应.”

    “6.外城计划的参与方:以检查站为主导.”

    “7.外城计划的阶段划分:”

    “.”

    简简单单的包干计划,落到实处,就会变成冗长的各项规章制度。

    以整体的角度来衡量,程野提供的所有计划细节,约莫只占完整方案的 15%。

    剩下的85%,全是幸福城与检查站的决策人员,在这四天里昼夜赶工补足的。

    其中不仅涉及全方位的奖惩机制,更勾勒出了检查站未来的发展路径。

    哈林逐条念诵,声音在会场里回荡,程野不仅没有觉得枯燥,反而时不时颔首点头表示肯定。

    因为他明白,现在的这些可不是用来糊弄领导,糊弄民众的废话文学。

    而是接下来马上就要落地执行的行动指南,每一条都关系到上百万人的生存,容不得半点虚浮。

    其中最让他注意的两点,分别是第17条,以及第32条,几乎直接决定了承包逻辑。

    17条是关于卫星城建设中的人员归属,检查站给出的答案是“招募制”。

    这意味着检查官不能被动等待分配,必须亲自走进流民队伍,用自己的建设理念、规划蓝图去吸引迁徙者加入。

    当然,为保障基础运转,所有获得包干资格的检查官会先得到200人的初始名额,这些人是从缓冲区内精挑细选的,大多是有胆量、愿闯荡的青壮年,自带一股“向外开拓”的冲劲。

    但后续人员扩充,就全凭检查官的号召力:是能靠愿景凝聚人心,还是能靠实绩赢得信任,直接决定了卫星城的发展速度和人口规模。

    32条是有关建设过程中的资源分配,资源分配果然没走平均主义的老路,而是采用了一套精巧的平衡兑换制:

    核心指标是‘安置人数’。

    每成功安置一名流民,承包组就能获得相应点数,点数可直接兑换建设物资、生产资料、甚至是额外的营养浆和防御设施、武器装备等。

    关键变量是‘民众满意度系数’。

    检查站会安排暗线调查,若检查官为刷点数盲目扩招,却忽视流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如住所、食物、安全),满意度暴跌,系数最低会降至0.5,最终到手的实际资源会大打折扣。

    而低于0.5,检查站就会启动淘汰机制,将该检查官淘汰,并做出期数资历降低、封锁资历累积等惩罚,从而确保不会有人为了功绩乱来。

    若人数不多但安置质量高,例如秩序稳定、建设进度良好,系数可升至1.5甚至更高。

    最终形成小规模高质量→高系数→多资源→稳步扩张的良性循环。

    与人员机制对应,每个承包组会获得100点基础点数。

    虽然现在还不清楚具体能兑换多少物资,但应该足以支撑五百人的初期需求。

    “这些细节,应该要等到获得包干资格才能知道.”

    “有意思,还真有点像玩模拟经营,得全盘考量发展才行。”

    程野握着钢笔,笔尖在笔记本上飞快滑动,不时记录哈林讲话里的一些重点。

    尤其是那些脱离纸面资料、由他额外解读的规章制度。

    程野隐隐觉得,能否拿到包干资格,关键或许就藏在这些看似随口一提的补充说明里。

    李马太也收起了平日的嬉皮笑脸,神色凝重地低头记录,只是末了忍不住咂嘴评价道,“这是在把咱们当服务员使唤啊,既得拉来客人,还得伺候好客人,最后才能从他那领工钱。”

    “服务员可没有决定客人生死的权力。”

    程野不动声色的驳了句,李马太的脸色微微一变,张了张嘴,最终却没再说话。

    显然,两人的理念终究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

    李马太更关注包干任务本身,着眼于完成后的奖励。

    却没有意识到一件事,从包干开始,检查官就已手握难以想象的权力。

    这种权力直接决定了卫星城的建设方向、发展理念,甚至是流民的生存质量,也在潜移默化的培养着属于检查官自身的势力。

    正思忖间,一个年轻的声音在旁边响起:“程检查官,我是内务处的小张,这是您的专属资料,请不要与其他人传阅。”

    说话的年轻人戴着眼镜,面容清秀,透着一股书生气。

    他将一个牛皮纸档案袋放在程野桌前,又补充道:“看完资料,您可以向我伸手取要试题。”

    每位检查官身旁都配了一名工作人员,说是服务,实则更像监考老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