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6 章 衙门里没傻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16 章 衙门里没傻子 (第3/3页)

朝着下一个村子走去。

    一共八个村子,余令估摸着最少需要三日。

    下一个村子是匠村。

    因为是都是匠户,身份等级又为三等,他们就是一群被排斥的孩子,自发的住在一起,抱团取暖。

    这村子里的人有手艺,这附近村落的农具几乎都是出自他们的手。

    余令看到他们又想起了书里讲的。

    在大明朝立国之后,太祖为了让卫所的制度能够稳步推行,首先要做的就是稳定兵源。

    就设置了户籍制度相配合。

    于是就有了现在的一个局面。

    军屯边上有民户,民户边上有匠户,民户里有读书人,有医生,有阴阳,如此一来就形成了一个闭环。

    军屯户籍的人住在一起,百姓户籍的住在一起,匠户户籍的住在一起。

    等级高低明确,互不侵扰,又互不可缺。

    匠户能做兵器器具,军户能维护治安,民户就能安心的种田。

    余令不知道太祖当初是不是这么想,但这个法子的确有用。

    在大明的前期的确实现了军队的自给自足。

    可现在,歧视链依旧在,但自给自足已经被破坏了。

    余令到达这个屯子的时候看到了很多铁炉子。

    不过好多都已经倒塌了,只有一两个看着有使用的痕迹。

    当初把人分等级,匠户不怎么受待见。

    如今这世道最受待见,出去后最好找活干的其实就是匠户。

    只要往南走,只要有手艺,那些地主就会收留接纳他们。

    他们的地多,有钱,需要这样的人才。

    余令的统计工作开始了。

    余令虽然年幼,但手里拿着黄册,这就让人不敢小觑,往那里一坐,笔一拿,架势就出来了。

    原始黄册匠村有匠户七十八户,实际人口应该有三百多人。

    余令统计完发现只有二十一户了,实际人口一百人不到,且人口断层的厉害。

    老的很老,年轻人很少,小的很小。

    剩下的几个村子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尤其是军屯,直接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跟自己的屯子一样。

    没几个人了,都成了“养老院”!

    余令在山下忙着统计户口,整合青壮。

    山里也热闹了起来,大土匪张初尧也在整合山里的青壮,他已经做好了准备下山。

    他的目标很明确,子午集。

    他没有告诉任何人他去子午集是要去杀一个人。

    这是他和那个人的约定,他只告诉大家要去抢子午集。

    虽然抢山脚下的几个村子更安全。

    但张初尧知道抢村子没多大用。

    山里已经开始死人了,山里不缺柴,但缺米油盐药。

    所以,只有抢货物集中的子午集才能一次性解决问题。

    只有带人抢了子午集,把这些物资控制在自己的手里,自己就是这山里的王。

    可以过着皇帝般的生活。

    张初尧准备等水退去就下手。

    山里的青壮多,敢逃到山里的多是敢于反抗衙门的血气方刚之人。

    这里什么样的人都有,还有逃兵,张初尧就是逃兵。

    所以,他需要不断用法子来控制这批人。

    张初尧去四川平过土司杨应龙的造反。

    他此生最大的梦想不是造反,也不会当山匪,而是在这朝廷难管的深山里当土司。

    张初尧翻着老黄历,从九月初一翻到了九月初八,望着上面写着宜出行三个字,张初尧抬起了头。

    “兄弟们,九月初八是个好日子!”

    “听头领的,干!”

    “对!干他娘的!”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