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雾锁荆襄 (第2/3页)
眉飞入鬓,鼻梁高挺,唇线优美而略显凉薄,一双眸子灿若寒星,深邃如渊。他年约十九,面容犹带几分少年人的清俊,但那份沉静的气度与眉宇间挥之不去的疏离冷冽,却远超其龄。他身着素白锦袍,外罩一件银狐裘氅,修长的手指正轻轻把玩着案上一枚温润的羊脂玉佩,仿佛宇文破的暴怒只是清风拂过。
“宇文将军,”萧凛的声音清越平静,听不出丝毫波澜,“陛下的旨意,便是军令。樊城坚城,强攻折损必重。陛下深谋远虑,自有破敌良策,非我等前线将领可妄加揣度。”他抬起眼帘,那双深邃的眸子平静地看向宇文破,“将军骁勇,孤深知。然为将者,当知进退,明得失。陛下旨意,令你我协力,静待时机。将军与其在此焦躁,不若整饬军备,安抚士卒,以待后命。”
这番话说得不疾不徐,滴水不漏,既点明了君臣本分,又安抚了宇文破的情绪,更暗示了后续必有动作。宇文破如同蓄力一拳打在棉花上,憋闷无比,却又无法反驳,只能重重哼了一声,抱拳瓮声道:“末将……遵命!告退!”说完,愤愤然转身掀帘而出,沉重的脚步声远去。
帐内恢复了寂静。萧凛的目光落在跳跃的烛火上,深邃的眼眸中掠过一丝极淡的、难以察觉的疲惫。皇兄的猜忌,宇文破的桀骜,荆襄的战局……如同一张无形的网。
“王爷,”亲随统领萧成悄无声息地进来,低声道,“那位姑娘……已安置在后面的小帐,换了干净衣物,用了些热粥,精神好些了,只是……受了惊吓,不言不语。”
萧凛把玩玉佩的手指微微一顿,随即恢复如常。“知道了。”他淡淡应道。脑海中,却不期然闪过战场上那双在泥泞中惊恐睁大、如同受惊小鹿般的眼睛,以及被他提上马背时,那僵硬颤抖、沾满污泥的小手。那是一种……与这血腥战场格格不入的脆弱。
沉默片刻。萧凛忽然起身,拿起案上一件自己未穿过的素绒披风。“带路。”
---
营地边缘,一座不起眼的小帐内。
苏婉裹着一件略显宽大的粗布袄裙,蜷缩在铺着干草的行军榻一角。湿漉漉的长发已简单擦拭过,散乱地披在肩头,露出被热水洗净后苍白却难掩秀致的脸庞。她双手紧紧抱着膝盖,下巴抵在膝头,大而明亮的眼睛里,空洞地望着帐中唯一那盏跳动的油灯,仿佛灵魂仍未从那修罗场般的恐惧中归来。
帐帘被轻轻掀开,带进一股冷风和烛光。苏婉受惊般猛地一颤,下意识地蜷缩得更紧,惊恐地望向门口。
进来的是萧凛。他已脱下银狐裘氅,只着素白锦袍,身姿挺拔如竹。烛光映照着他俊美得近乎不真实的侧脸,少了几分战场上的冰冷杀伐,多了几分清贵之气。他手中拿着一件厚实的素绒披风。
苏婉认出了他,眼中的惊恐稍退,但依旧充满了茫然和无措。她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喉咙却干涩得发不出声音。
萧凛走到榻前几步远停下,并未靠近,保持着一种疏离却不会让她感到压迫的距离。他将披风轻轻放在榻边。“更深露重,寒气侵骨。”他的声音依旧清冷,却比在战场上少了几分金石之音。
苏婉看着那件质地柔软、一看便知价值不菲的披风,又看看烛光下那张俊美却淡漠的脸,一时间不知该如何反应,只能下意识地微微摇头,又点点头,眼神依旧茫然。
“家在何处?可还有亲眷?”萧凛问道,目光落在她沾着泥污的鞋尖上。
苏婉闻言,身体明显瑟缩了一下,眼中瞬间蒙上一层水雾,用力咬着下唇,才没让泪水滚落。她用力摇头,声音细如蚊蚋,带着浓重的哭腔:“没……没有了……爹娘……都……都死在乱兵里了……就……就剩我一个……”她再也控制不住,将脸深深埋进膝盖里,瘦弱的肩膀无声地剧烈抽动起来。
帐内陷入一片沉默,只有压抑的啜泣声和油灯燃烧的噼啪声。萧凛静静地看着她颤抖的肩膀,那双深邃的眼眸中,冰封的湖面下,似乎有什么东西极其细微地松动了一下。他沉默片刻,转身欲走。
“王……王爷……”一个细弱而带着犹豫的声音在身后响起。
萧凛脚步顿住,没有回头。
“谢……谢谢您……救命之恩……”苏婉的声音带着浓重的鼻音,从膝盖间闷闷地传来。
萧凛的背影在烛光下凝滞了一瞬,最终只是微微颔首,没有言语,掀帘步入了帐外的风雨之中。冰冷的雨丝打在他脸上,带来一丝清醒。
---
樊城,王帐。
烛火通明,驱不散帐内的凝重。杨匡已卸下沾满泥血的外袍,只着中衣,披着一件玄色大氅,正俯身在一幅巨大的荆襄地图前。他眉头紧锁,指尖在樊城周围的山川河流间移动,最终重重敲在白河与汉水交汇处。
“宇文破虽退,但必不甘心。萧胤旨意暂缓攻城,必有后招。”杨匡声音低沉,带着彻夜未眠的沙哑,“宇文破麾下,多为北地骑卒,不善水战。其大营扎于白河北岸,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