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八章:余烬与微光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badaoge.org
    第八章:余烬与微光 (第1/3页)

    (乌拉圭,1975年-1977年)

    ---

    第一节:书页的重量(卡内萨的《安第斯》)

    布宜诺斯艾利斯最大的书店里,人头攒动。聚光灯下,罗伯托·卡内萨坐在铺着猩红色绒布的长桌后,面前堆放着厚厚一摞精装新书——《安第斯:幸存与抉择》。封面是航拍的、令人心悸的雪山和一个小小的飞机残骸剪影。他的西装笔挺,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脸上带着训练过的、略显僵硬的平静。记者们的长枪短炮对准了他。

    “卡内萨先生,您的书详细描述了坠机后的每一个艰难决定,特别是…那段最黑暗的时期。您写的时候,是否感到痛苦?” 一个记者率先发问。

    卡内萨拿起面前的钢笔,指关节有些发白:“痛苦从未停止。但沉默带来的误解和污名化,是另一种痛苦。写出来,不是为了辩解,是为了真实。为了那些没能回来的人,也为了我们自己,寻求一丝…理解的可能。”

    “书里提到,是团队共同的决定,而非您个人的意志?” 另一个记者追问,语气带着探究。

    “是的。” 卡内萨的声音沉稳下来,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在那种极端环境下,没有英雄,只有挣扎求生的普通人。每一个决定,都是集体意志的体现,是我们在死亡阴影下,为了延续生命火种,被迫承担的共同责任。” 他环视全场,目光扫过那些或好奇、或质疑、或同情的面孔,“指责可以轻易地落在个人头上,但真相是,那份重量,属于我们所有人。”

    签名环节开始。一个中年妇人拿着书走上前,眼中含泪:“卡内萨先生,我的儿子…也在那架飞机上…他没有回来…谢谢你把他的故事写进去…” 她哽咽着,紧紧握了一下卡内萨的手。

    卡内萨郑重地在扉页上签下名字,低声道:“他永远是我们的一员。”

    紧接着,一个戴着眼镜、神情严肃的男人将书放在桌上,并未要求签名,而是直视着卡内萨:“卡内萨先生,我理解生存的艰难。但您是否认为,将那种…细节公之于众,是对逝者及其家属的二次伤害?您是否考虑过他们的感受?”

    尖锐的问题像一根刺。卡内萨签名的笔停顿了一下,墨迹在纸上晕开一小团。他抬起头,迎上对方的目光,眼中闪过一丝深沉的疲惫和痛苦:“每一天,我都在考虑。但沉默带来的猜测、污名化和无端的指责,同样是伤害,而且伤害的是所有活着和逝去的人。我们选择说出真相,带着最大的痛苦和歉意。这不是为了减轻我们的负担,而是希望…希望这个世界能真正理解那种绝境,理解那份选择的重量,停止用简单的道德标尺去衡量地狱的深渊。” 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穿透喧嚣的力量。

    书店里的喧嚣似乎在这一刻静了一瞬。质疑者沉默地拿回书,转身离开。卡内萨看着他的背影,又看了看眼前排成长龙的读者,感到手中那支签名的钢笔,重若千钧。书页承载着真相,也承载着无法消弭的痛苦和争议。走出雪山是第一步,直面整个世界的不解和审视,是另一场更为漫长的跋涉。

    ---

    第二节:阁楼外的脚步(南希的尝试)

    蒙得维的亚大学文学院那爬满常青藤的古老拱门下,南希·帕斯深吸了一口气,手指无意识地绞紧了挎包的带子。空气中弥漫着油墨、旧书和青春的气息,这熟悉的味道曾经让她心醉,如今却让她紧张得手心冒汗。两年多来,这是她第一次鼓起勇气,重新踏入校园。

    她选择了一门相对冷僻的文学理论选修课,坐在教室最后一排最角落的位置,尽量降低自己的存在感。但“安第斯幸存者”的身份如同无形的标签,还是引起了注意。窃窃私语声像细小的蚊蚋钻进她的耳朵,探究的目光时不时扫过她。她能清晰地分辨出那些目光里的成分:好奇、怜悯、猎奇…还有一丝让她如坐针毡的、不易察觉的审视。

    课间休息,她独自靠在走廊冰冷的石柱上,望着庭院里三三两两谈笑的学生。阳光明媚,却照不进她心底的阴霾。一个抱着书本的女生犹豫了一下,向她走来。

    “嗨…你是…南希·帕斯?” 女生试探着问,眼神带着善意的关切,“我看过一点报道…你…你还好吗?”

    南希挤出一个极其勉强的微笑,点了点头,喉咙却发紧,说不出话。

    “真不敢相信你们经历了那些…” 女生感慨道,随即又觉得不妥,连忙补充,“我是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badaoge.org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