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七一节 汤阴县孝悌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七一节 汤阴县孝悌里 (第2/3页)

    大宋兵是不少的,光汴京城中就还有十二万禁军。可是这十二万人都是童贯挑剩下的,除了六千御前班值,其余都是老弱之师,朝中谁人不知哪个不晓。到哪里能找得到兵马去救西北局势?

    大宋最能战的兵马现在全部云集东南一带,不剿灭反贼是万万不能收兵的。可西北战乱同样不能怠慢,要不能迅速稳住局势,身在东南家在西北的八万西军,怎么还会有心思和叛军作战?

    这真叫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

    大宋中枢再次慌了手脚,官家再次开了整整一日的朝会,要群臣商量出一个对策。这一次当真是没有办法了,现在整个西北军马抽调一空,边上只有河东有一万五千折家军,但折家军轻易调动不得,他们一方面要提防辽国进攻,还要防备西夏偷袭。

    这种局面苦煞了满朝喜爱填诗作词的文人墨客们,就连刚刚赶回京师的童太尉,也是一筹莫展抓耳挠腮。

    朝会开了整天,众位臣子们倒是想了无数个蠢主意,却一一的被人争辩驳回。熬到了晚间实在没法可想的时候,才有兵部侍郎出班进言:“陛下,现在济宁侯宋江正好领义勇军北归,在济州休养。何不令他西去秦凤路主持大局,平定乱势。济宁侯深谙军事,想必一定能稳住西北局势。”

    童贯闻言当即出班赞成,这本来是他求之不得的事情。虽然宋江本就要和茂德帝姬成婚,立时可以削去兵权,可这种危急关头,他也顾不上什么党争倾轧了。要是西北不保,还谈什么北伐烟云,现在把宋江弄到西北去,留他个三年五载,也算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童贯都开口支持,其他朝臣们还有什么话说,大家就像抓到一根救命稻草,不约而同附议此事。官家没心思去想什么福金的感受了,江山社稷稳固才是头等大事!天子当场就传下圣旨,召宋江带义勇军即刻远赴西北。

    河北相州就在大名府的西面,距离京西路济州府不过四五百里路程。路仲达带自己亲卫快马加鞭晓行夜宿,三日便赶到了相州府汤阴县。进得汤阴县城,路仲达直奔县衙,宋江只对他说了一个名字,岳飞究竟是汤阴县哪里人氏他并不知晓,唯有到县衙打听一二。

    路仲达一到县衙,即刻出示济宁侯宋江的书信公文,要征调岳飞去军前听用。本县父母怎敢丝毫怠慢,连忙翻找户籍并派人出去询问打探。说来也巧,本县都头王超正好也是枪王陈广的弟子,和岳飞算是熟识。听说威名远播的济宁侯爷赏识岳飞,要征召至军中效力,当下喜出望外,立刻带着路仲达前往岳家寻人。

    岳飞家住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父亲岳和、母亲姚氏,北宋崇宁二年二月十五日生人,从小天资聪悟,爱读《左氏春秋》《孙吴兵法》,臂力超人,政和三年(1113年)十一岁时随神枪手陈广学习武艺,重和元年(1118年),岳飞十六岁,在乡娶刘氏为妻,第二年也就是宣和元年(1119年)生长子岳云。

    路仲达一路打听岳飞的情况,王超自然是有问必答,越问下去路仲达的兴趣越大。王超对自己这位小师弟是推崇备至,只把岳飞夸得天上少有,地上无双。更兼宋江在他临行之前也多加嘱咐,对待岳飞一定要以礼相待,不可看他年轻轻慢于他。

    从汤阴县城到永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