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八节 万般纠结 (第2/3页)
时了还未开完,朝堂上纷争不休,不断有大臣各抒己见,今日这么久的朝会开下来,竟然没有人觉得饿!
反倒是一个个都是兴致高昂,精神抖擞,说话争论依旧底气十足。就连高坐龙庭的官家也是一样,要是往日他早就困顿不堪了,今日连开了三个时辰还意犹未尽。
现在殿中归拢也只有三种意见,一是要救,立即发河东军北上攻应州,然后征调西军直接攻武州朔州。这派以蔡太师为主,称宋江乃是大宋武功第一的功臣,要是折在辽国,必将堕了我宋军的士气。再说现在辽主不在其位,在这个机会抢占下西京,到时候对南京道两面夹击,轻而易举。要是不救,坐等辽人再立新皇,待明年再次起兵恐怕更难了。
二是不能出兵北上,反而该趁现在的机会,抹兵厉马等待时机,因为辽主现在被擒,辽国皇位之争应是即将上演,等到辽国内乱如火如荼的时候,想必金国也要趁机攻伐,到时候我大宋再起兵呼应,当势如破竹。另外现在时间已经不够,想救也是救不着了,只会徒耗粮草。这一派不用说,自是以童贯为首。
还有一派是中间派,那两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其实两家的话都有道理,但也是各存私心。这个私心,无非还是老调重弹,这次北伐究竟是以谁为主导!谁的功劳最大!这个中间派就是朝中以侯蒙为首的清流一派,只认道理不认人,只可惜要说到之乎者也的学问,治理地方的务实,他们都是样样精通,但要谈到兵戈攻伐之事,却是七窍通了六窍,一窍不通。
虽然说兵书战策人人都是看过,可只不过是那纸上谈兵的本事,还是有些自知之明的。这一派也是不团结,已经四分五裂,有些觉得蔡太师有理,便支持北上。有些觉得童太尉有理,就支持稳健一些为好。剩下些老成的,站在一旁默默无语。
徽宗皇帝听着众大臣各抒己见,始终做不出决断。
开始他为宋江遗书似的军报感动,决定要派军北上无论如何要把义勇军就出来,后来得童贯一席话,心中立刻逆转。这宋江虽是国之功臣,但是和江山社稷比较起来高下立判。
虽然出兵要是能胜,还是有着无比诱惑,说不定可夺辽国西京之地。但是现在辽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