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爷爷的信!【求月票】 (第2/3页)
说道:
    “具体没算过,上次道长说哪怕只铺一米厚,一次也能运数千吨,若是全部放开,一次一万吨是不成问题的……混元宫的院子很大,能堆放海量粮食,只要我和李白弟弟配合,江南的粮食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运来。”
    听到这个数字,太平公主突然觉得与其费力运输,不如让小姨妈出一趟差,届时发函让各地将粮食准备妥当,直接运到长安,必然能缓解饥荒。
    当然,在这之前,一定要将世家大族囤积的粮食倒腾出来,过去囤积粮食高价卖出,朝廷只能睁只眼闭只眼,但如今,世家别想再赚这份黑心钱了。
    公孙大娘翻看着现代关中的耕地面积,发现居然有一千八百万亩,而且就这还有一部分土地退耕还林了呢。
    她将这个数字摆在太平公主面前说道:
    “关中的耕地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得让大孙子发动流民垦田了,别说一千八百万亩,就算只开发出一千万亩耕地,按照后世的秋耕春种,夏秋两季的收成来说,每年丰收的粮食也会是天文数字。”
    史料上介绍大唐,往往会说关中土地开发过度,导致耕地面积迅速萎缩。
    但事实上,还是跟世家霸占土地有关,今天空一块,明天空一块,空的土地越多,粮价就越高,倒腾粮食的利润就越大……
    太平公主想了想,拿起对讲机,调到李隆基的999频道,摁下了对讲按钮:
    “傍晚来一元观吃晚饭,讨论一下提升粮食产量的事。”
    正在武德殿办公的李隆基一听,赶紧答应道:
    “谨遵姑姑号令,侄儿忙完手头的奏折就去。”
    要是别的事儿,李三郎会处理完手头的事再动身,但提升粮食产量,这可是国之大事,再要紧的政务也要为此事让路!
    另一边,北宋哲宗世界,赵煦拔营后,随大军慢悠悠的向西行进,经过几天时间,总算赶到了郑州荥泽,也就是后世的桃花峪,黄河下游的起点。
    黄河身为华夏的母亲河,上游不声不响,中游虽然声势浩大,但一直顺着自己的河道前行,算是规规矩矩。
    但从荥泽到入海口的下游就不一样了,打宋朝开始,黄河下游成了华北和黄淮平原的灾难,三年一决堤,五年一改道,几乎就没安生过。
    黄河边上,章惇抚须说道:
    “如今看来,借助黄河阻挡辽国南侵,是个非常错误的操作,若当时没改道,或许黄河还不会是如今的模样。”
    北宋期间,黄河改道几十次,遍布整个华北平原,现在黄河的河道并不好,河底太高,堤坝太弱,几乎每年都会决堤,以至于汉唐时期的富庶之地河北,如今多了不少白地。
    赵煦问道:
    “黄河可有治理之策?”
    曾布想了想,出了个不是主意的主意:
    “可按照汉朝之法,掘开大堤,让其自行流淌,等河道形成,命人在两岸筑堤便可……西汉到盛唐数百年间,黄河没给百姓造成灾难,便是此法的功劳。”
    要是没有三易回河,这个办法还行,但现在整个华北几乎全是黄河故道,真要掘开大地让黄河自由发挥,说不定会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