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3章 乖顺的百官,李承乾发火 (第2/3页)
人人都不再想要打仗,所以才能维持下去。
到了朱棣的时代,他年年对外征战,把天下掏空了,又是武功赫赫的皇帝,所以能维持表面上的相安无事,文臣还不敢太跳。
等朱棣一死,后遗症就全爆发了。
欺上瞒下,不干实事,溜须拍马,歌功颂德。
于是,躲在皇宫里做木匠的,玩蛐蛐的皇帝。
天老大,地老二,自己老三的皇帝,就全都冒了出来。
就是因为他们耳朵中充斥的信息,跟真正的天下是完全不对等的,甚至是牛头不对马嘴的。
李承乾想要的,不是朱元璋这种一言堂。
他好歹经历过九世轮回,他在的时候可能还好一些。
但是,历史的惯性之下,一切都可能会往最坏的方向发展。
他想要做的事,以后思考的方面,就让百官去干。
皇帝要干的是,选取他们思考之后,最符合自己利益,或者最符合天下利益的方案。
因此,皇帝可以是中庸之主,但百官绝不能是吃饭不干活的。
皇帝中庸不可怕,选取对自己最有利的方案,只要有正常的智商就行。
但百官中庸不行,皇帝会伤透脑筋不说,还没办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其实现在的三省六部制,就是这么一个制度的雏形。
三省之间互相制衡,最后都交给六部去做。
比如说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皇帝圣旨。
门下省负责审核,若认为圣旨有语病或者有歧义,以及有不合适的地方,有权给皇帝打回去。
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辖六部,这是纯粹的执行部门。
这样的结构之下,哪怕是皇帝出了错,除非皇帝真正的昏庸,要不都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这也是为什么,李世民明明为政能力不行,偏偏搞了个贞观盛世出来,这是群策群力的结果。
换而言之就是,皇帝高坐在上,提出自己的想法,三省负责深入规划这个想法,拿出最好的执行方案来,交给六部去执行。
如果三省之间意见不统一,吵起来之后,还可以让皇帝来决断,如此皇权就不会外流。
为什么在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