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23章 后悔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323章 后悔 (第2/3页)

。只有烧无烟炭,燃烧充分,烟气少,热量也持久,对菜苗和人都安全。”

    马长河垂着头,深吸了一口气,又缓缓吐出来:“青山,我听你的,一会儿就去供销社买炭。但膜的事,你再帮爹想想辙,行不行?”

    葛青山看着老丈人的样子,心里也不是滋味。毕竟是一家人,他没法不管。

    沉默了一会儿,他点了点头:“我知道了,我会再帮您打听打听,看看除了公司以外,有没有其他购买合格棚膜的渠道。”

    ……

    万安镇罐头厂。

    前几日酸黄瓜罐头生产结束后,厂里组织了一次大扫除。

    谢厂长带着一批人清扫厂区环境,李振国则带领另一组人清洗机器与生产线。

    在外人看来,这般大规模清洁或许是厂子要停产的信号,但厂内工人都清楚,这不仅不是停产,反而是为生产新品种罐头做准备。

    大扫除结束后,一部分员工轮休放假,另一部分员工留在厂里协助研发八宝粥罐头,钟玲玲便是留守员工之一——她的岗位是质检员。

    此时,厂里已开启一条生产线,正试生产新研发的八宝粥罐头。钟玲玲扎着高马尾,胸前别着“质检员”的红牌,正盯着生产线末端的罐头盒。

    不远处,王秀英穿着和工人一样的浅灰色制服,口罩拉到下巴处,正凑在配料桶前闻味道。

    她手里攥着个小本子,上面记满了各种食材的配比,这是她琢磨了两个多月的八宝粥配方心得。

    之前在家用小锅熬煮时得心应手,如今见到生产线批量生产的流程,才发现手工熬煮与机器生产的差异极大,这次也算开了眼界。

    车间外的院子里,李振国已让人在厂区院里支起一口大锅,旁边还架了一张桌子。

    王秀英出了生产车间,随即着手准备熬煮手工八宝粥,将提前泡好的红豆、红枣、莲子等食材依次放入锅中。

    随着火候慢慢升腾,锅里的粥很快变得粘稠,香气渐渐弥漫开来。

    关于王秀英的身份,谢厂长与李振国虽未在员工面前明说,但“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厂里员工大多是万安镇本地人,稍加打听便能猜到,这位“王顾问”正是李总的母亲。

    正因如此,周围人对王秀英自然多了几分尊重。

    下午四点,整个罐头厂都飘着八宝粥的香味,分不清是王秀英手工熬煮的,还是生产线批量生产的。就在这时,钟玲玲拎着一个塑料筐从车间走出来,筐里装着刚生产好的铁盒八宝粥罐头。

    她朝着李振国和王秀英喊道:“李主任、王顾问,八宝粥生产好了!”

    李振国立刻走上前,关切地问:“八宝粥没有质量问题吧?”

    钟玲玲笑着回答:“我都检查过了——罐盖没有鼓起来,敲上去声音清脆,密封肯定没问题。”

    “那就好。”李振国松了口气,又追问,“尝过味道了吗?”

    “还没呢,刚冷却下来,我就赶紧送过来了。”钟玲玲说道。

    “成,那咱们都尝尝。”李振国说着,打开一罐八宝粥,递给王秀英,“嫂子,您先尝尝。”

    王秀英接过罐头,笑着说:“那边有碗,咱们三人分着吃——我一个人可喝不完。”这并非她矫情,实在是这段时间研发八宝粥,她已经喝了太多,实在有些“怕”了。

    钟玲玲连忙走到旁边的桌子旁,拿了三个空碗。王秀英将罐头里的八宝粥均匀分给两人,三人一同品尝起机器刚生产出的罐头。

    李振国尝了几口,点点头:“味道还不错,基础口感是有的。”

    王秀英细细咂了咂嘴,放下碗走到院里的大铁锅旁,用勺子轻轻搅动着锅里的手工粥,随后转头对李振国和钟玲玲说:“我熬的这锅也好了,你们也来尝尝,对比看看。”

    说着,她给两人各盛了一勺手工熬煮的八宝粥。

    李振国接过碗,细细品味片刻,眉头微微皱起,对王秀英说:“嫂子,再给我一勺。”

    王秀英又给他添了一勺。李振国喝完第二勺,放下碗说道:“感觉还是你熬的更好喝一些——更粘稠,食材也更有嚼劲,而且每种食材本身的香味都保留得更足,不像机器生产的,味道稍微有点‘匀’了。”

    钟玲玲也跟着点头:“我也觉得王顾问熬的更好喝,尤其是红枣和莲子,吃着味道更足一些。”

    李振国立刻追问:“嫂子,那你觉得生产线的配方该咋调整?咱们得把这个口感差距缩小。”

    王秀英琢磨了一会,指着刚生产出的罐头,认真地说:“我觉得问题可能出在食材下锅的时间上——有些食材放得太早,熬煮时间太长,就没了嚼劲,本味也散了。

    比如红豆和红枣,机器里煮出来的就有些太软了,没了红豆的颗粒感和红枣的清甜。

    另外,整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