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朝外蔬菜店 (第2/3页)
廊方的暴雨,大棚没受影响吧?”
“没事,早就处理好了。”李哲一边往店里走,一边问道,“最近店里生意怎么样?”
孙涛叹了口气,领着李哲走进店里,从柜台后面拿出一个厚厚的账本,递了过去:“李哥,您看看就知道了。朝外蔬菜店三天前开业,咱们店的营业额直接降了三分之一,进店的客人少了一多半,现在全靠送货上门业务撑着。
我就怕再过几天,他们也开展送货上门,到时候咱们的营业额还得往下掉。”
李哲翻开账本,上面一笔笔记录着每日的营收,最近三天的数字确实肉眼可见地下降。
他合上账本,抬头问道:“你有什么想法?”
孙涛有些愤愤不平,“这朝内菜市场也太不讲道理了!京城这么大,外国人扎堆的地也不少,他们去哪开店不行,非要选在咱们旁边,这不就是明着抢生意吗?”
这种竞争场景,李哲在后世见得多了——哪个大型小区周边没有三五家便利店、蔬菜店?有竞争本就是常态。
他将账本放到柜台上,平静地说:“事情已经发生了,抱怨没用,得想办法解决。”
孙涛脸上露出愁容:“我派人去朝外蔬菜店打探过,他们的商品种类跟咱们学,价格还比咱们低。
我让人在他们店门口盯了两天,不少常来咱们店的老客户都去他们那买东西了。
我觉得……咱们是不是也该下调商品价格?”他说着,小心翼翼地看了眼李哲,生怕对方不高兴。
李哲沉思了片刻,叮嘱道:“价格可以适当下调,但不能跟他们打价格战。一旦陷入价格内卷,就算赢了,利润也会大幅缩水,得不偿失。”
孙涛连忙追问:“那价格该怎么调整?总不能看着客人都跑走吧?”
其实李哲对降价并不抗拒,365蔬菜店的利润高得有些“吓人”,仅 5月份的纯利润就超过 1万外汇券。
这种暴利本就不正常,他开店时也没料到会有这么高的利润,心里一直有些不踏实。
他曾听过一句话:真正的生意人,只赚有限的利润,暴利走不长远。
在他看来,正常的经营路径应该是搭建产业链、降低成本,然后开更多分店——分店多了,总利润自然会涨。
只是这个年代和后世不同,做生意要挂靠国营单位,开分店前需要考虑的事情太多,所以他的计划是先把 365蔬菜店做成“样板店”,等时机成熟再扩张。
而且,遇到竞争对手这件事,其实在他的意料之中;从某种角度看,这甚至是件好事——说明市场化的进程在加速。
李哲收回思绪,对孙涛说:“店里商品种类多,具体哪些该调价、调多少,一两句话说不清楚,回头咱们再仔细研究。我先跟你说说咱们以后的经营方向。”
孙涛立刻拿出本子和笔,摆出认真听讲的姿势:“李哥您说,我记下来。”
“首先是定位客户群体。”李哲说道,“咱们面对的是涉外客人,他们经济条件优越,消费能力强,更看重生活品质。所以咱们要拼的是服务和质量,不是低价。”
他举了个例子:“就说苹果,朝外蔬菜店卖的是一级果,咱们就进特级果,个头均匀、口感好,价格可以比他们高,但只要品质到位,注重生活质量的客人肯定愿意来咱们这买。
还有黄油,虽然都是国产黄油,但品质有差异,咱们就进最好的那款,哪怕价格高些,也能吸引到目标客户。”
“其次是服务。”李哲继续说,“咱们有送货上门服务,他们没有;咱们店的员工年轻,英语水平高,能跟外国客人顺畅沟通,他们店的员工大多是中年人,英语不行;
环境方面,咱们店有空调,干净凉爽,他们店又闷又热,还能闻到海鲜的腥味;
体验上,咱们有高价买的冷藏展示柜,肉类保鲜好、看着也高档,他们只能用普通冰柜。这些都是咱们的优势。”
其实李哲还有一个没说,那就是反季节蔬菜,一旦到了冬季,差异会更加明显。
孙涛听得连连点头,眼睛渐渐亮了:“李哥,我明白了!咱们不跟他们比价格,跟他们比品质、比服务、比体验!”
“没错,就按这几个方向调整。”李哲补充道。
孙涛突然想起一件事,连忙说道:“对了李哥,朝外蔬菜店还增加了海鲜产品,比咱们多了个品类,咱们要不要也进些鱼虾之类的?”
李哲答道:“鱼就算了,老外吃的鱼和咱们常吃的不一样。不过可以进些冻虾,冷冻的能保存久些,味道也不会差太多,正好补充品类。”
“好,我记下来了,明天就联系供货渠道。”孙涛把这点也写在本子上。
李哲站起身:“今天就先这样,你先列个商品降价表,结合朝外蔬菜店的价格,咱们把利润过高的商品适当下调,保持合理利润就行。”
“放心李哥,我这几天一直派人盯着他们的价格,回头就能拿出针对性的降价方案。”孙涛拍着胸脯保证。
“你做事,我放心。”李哲拍了拍他的肩膀,准备离开,目光却落在了生鲜区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