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组织的前身与雏形 (第2/3页)
问,一旁的德米特里也是适时地解释道:“米沙,常在这里聚会的人对你的名字实在是太熟悉了,就像我之前告诉过你的那样,很多人都喜欢你的那些文章,常常要在聚会里朗读,而且每逢谈到解放农奴、政府腐败乃至更大的问题时,经常会有人想起你的文章。
我们现在谈论你就像谈论别林斯基一样,这种情况下,你的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都太熟悉不过了。”
米哈伊尔:“?”
我什么时候都能跟老别坐一桌了?
另外键政归键政,你们怎么还要援引内容啊?
尽管心里面想着这些事,但米哈伊尔也不可能直接否认自己的身份,于是当下只能是微笑着点了点头。
而随着他本人的点头以及一旁老陀和德米的认证,在场很多人便不再犹豫,当即就放下了手头上的事情,然后从自己的位置上站了起来。
或许是因为在场年轻人居多比较热情的缘故,总之在他们站起来后,这个并不算大的客厅便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某种程度上真可谓是民众竭诚欢迎,只是米哈伊尔的内心,确实是悲伤不堪的。
而等掌声过后,随着米哈伊尔坐下,围绕在米哈伊尔身边的声音自然是多了许多,只不过有一件事确实能够看得出来,这些年轻人热情的同时,其实微微也有些拘谨,毕竟严格来说,如今的米哈伊尔在文化界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是大人物了。
正常来说,凭借着这份名声,米哈伊尔如今完全可以围绕着自己组建一个小组,然后再寻找来自各个阶层的志同道合者,等到所有人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乃至想朝着某个目标共同努力的时候,那么便可以将这种简单的小组进行组织化。
比如制订一定的纲领、行动准则,进行一定的分级,接着再逐步将这个圈子扩散出去.
指不定发展到最后,就成了什么什么的前身和雏形。
当然了,米哈伊尔说的是文学,最多是之后再试着去弄一个有一定组织能力的慈善机构,这差不多就是米哈伊尔目前能力的极限了,至于更多的,或许还是要继续学习乃至看看未来的际遇才是。
不得不说的是,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在后期的时候,在某些人的牵头下,隐隐约约间有这个趋势,不过他们当中很多人终究将现实看的太过简单,组织也不够严密,如果是米哈伊尔的话.不,暂时没有这种如果。
只不过在这一阶段,这里的年轻人们进行的活动更多的还是像文学作品阅读、各种各样学术问题和文学问题的简单的口头介绍,而这种口头解释自然带有当时书刊出版物的语言中所不容许存在的自由主义思想色影。
要说比较敏感一点的话题,自然还是抱怨书报审查制度,亦或是表明自己理想是要使农民从农奴的依附地位中解放出来,只不过这种企图确实还停留在空想的范畴。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话题当然是比较敏感的话题,按理说在米哈伊尔这样之前从未来过的新人面前,在场的这些人说话应当谨慎一些才是,不然指不定就会招惹来什么是非。
但是不知为何,这些人在米哈伊尔这里并无这种顾虑,甚至是有些兴高采烈地在同米哈伊尔讨论着这些问题,有的年轻人见米哈伊尔表现得并非那么高不可攀,反而是有些亲近,更是同米哈伊尔剖白心迹:
“尊敬的米哈伊尔先生,正是在您那些动人的的感动和鼓舞之下,我才一步步确立了自己这样的理想,尽管我才确立这样的理想没多久,但我感觉我已经走过一生了。而说句可能有些冒犯您的话,我觉得我跟您已经认识很久了,在您的作品里我得到了很多东西。”
与此同时,难得亲眼见到米哈伊尔这位正主,他们自然也是纷纷说出了对于米哈伊尔那些作品的解读,什么对于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农奴制的厌恶与痛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