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42章 水晶宫博览会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242章 水晶宫博览会 (第3/3页)

嵌入一个石制“地基”中的。

    张明远说道:

    “大郎,这柱子是水泥,也是在房山县窑厂里烧出来的。遇水则化,风干成石,也是苏翰林的妙方。”

    张纯似懂非懂摇头,一行人刚走出主展厅,张纯又见一群人抬着古怪的机器进入展馆。

    “十三郎,这些是什么?”

    张明远立刻说道:

    “这些都是展出的机器。”

    “机器,机器有什么好展出的?”

    张明远摸着头说道:

    “我也不知道,但是听说这机器叫做缫丝机。”

    “这是制作丝绸的?”

    张明远点头说道:“听说这种机器可厉害了,煮茧、缫丝、复摇、编丝都可以在这么一台机器上完成,只要几个工人就能完成几十户养蚕户缫丝。”

    “那边展厅里除了缫丝机,还有棉布纺纱机,滚筒梳毛机,这些机器都是铁质的。”

    “铁质的?为什么不用木质?”

    张纯是见过纺织机的,他幼年读书的钱,就是母亲用纺车一匹一匹的织出来的。

    但是这些巨大的钢铁机器,和他童年见过的纺车完全不一样。

    张明远说道:

    “木质的容易坏啊,以前的钢铁价格太高了,但是现在价格已经下来了,还是用钢铁的更方便。”

    张纯问道:

    “这些也是官办的工坊?”

    张明远摇头说道:“这些可都是民办的工坊,那台滚筒梳毛机,就是之前得华阳奖的工匠周金亮,他所创办的工坊生产的。这是第二代产品了,现在关键的零件都已经是铁质的了,比以往更稳定。”

    “而且他们的工坊还可以单独出售维修的零件,维修起来比以往更加方便了。”

    张明远对这些新技术也很感兴趣,在协助建造博览会展馆的时候,他也和这些参展的工坊主和匠人闲聊。

    他最近就看中了最新的棉纺机,这台机器可以从棉花轧棉去籽,到纺纱成线全部都在一台机器上完成。

    唯一麻烦的地方,就是需要稳定的动力。

    房山水资源也丰富,拥有稳定的水流,可以用水力来驱动。

    京师附近也有不小的棉花种植产区,而京师漕运也有支流通往房山,如果利用这些资源来制作棉布,成本说不定要比松江府的棉布还低。

    如果真的能在北方制造出更便宜的棉布,那京师百姓自然会选择北方的棉布。

    等从展馆出来,张纯发现这展馆其实根本就不大。

    主体建筑也就是隔壁楞严寺大雄宝殿大小。

    整个展馆甚至还不如隔壁楞严寺的僧舍大。

    可能是因为用了玻璃外墙,给人一种宏大的感觉。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展馆给张纯等人带来的震撼。

    铁为骨,玻璃穹顶。

    这两样东西,能铸炮的好钢,在几年前还是稀缺事物,先帝朝的时候抗倭的明军将领们,还在抱怨火器的钢材质量不过关。

    可现在能铸炮的钢材,都用来建造展馆立柱了。

    而去年还被当做西方奢侈品的玻璃,已经成了造房子的常用材料。

    仅仅是房山县的玻璃窑厂,苏泽帮着他们拉了一笔东宫的投资,厂房扩建之后,产量也已经提升到了一天一百方玻璃。

    ——

    次日,四月十八日。

    “号外号外!水晶宫博览会月底开幕!”

    水晶宫的说法,还是京师的报童们在贩卖的时候,给博览会展馆起的名字。

    但是很快,京师的百姓也开始用水晶宫来称呼展馆。

    进而就连报纸上,都开始用水晶宫这个名字。

    范宽风尘仆仆的走下马车,他是从直沽匆忙赶回京师的,就是为了参观月底开幕水晶宫博览会。

    而范宽的身份,也是今非昔比了。

    原本他只是范氏旁支的山人,靠着在京师做政治掮客,为范氏谋取利益。

    现在他是四大报之一的《商报》主编,一篇文章就能引起市场剧烈变化的大人物。

    《商报》的利润,在大同范氏诸多产业中是靠后的,但是现在就算赔本,大同范氏也会坚决的将《商报》办下去。

    不过范宽提前来京,还有一项更重要的事情。

    这次博览会的机会,山西籍的商人都要来京,范宽准备办一件大事。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