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41章 树典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241章 树典型 (第3/3页)

 ——

    次日,张明远就带着银元,找到了京师《商报》的报馆,缴纳了刊登广告的银元。

    他又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再次找到了自己的老乡张纯,试图说通张纯这个《乐府新报》的采风使,如果能在《乐府新报》上也刊登房山玻璃的报道,那一定能带火房山玻璃的销量。

    张纯正在学舍茶歇,今日是苏泽来国子监讲学的日子,茶歇期间也顺带答疑。

    国子监讲学是苏泽唯二不放松的事情,另外一件事是在东宫给小胖钧讲课。

    苏泽看来,朱俊棠、张纯这几个贡监生,都是进士的好苗子。

    官场上,又现实又不能太现实。

    苏泽这种,进士及第之前的老师,按照官场说法叫做塾师。

    一般来说,考上进士飞黄腾达后,和塾师就是场面上的关系了。

    而主持乡试贡试的座师,明明没有教过一堂课,却成了要侍奉的师父。

    但是塾师也看情况。

    苏泽、沈鲤这种,眼看着都是奔着阁部重臣去的,哪有弟子会不认的道理?

    张纯听说同乡来找自己,于是站起来向苏泽请假。

    “你说的这个同乡,就是参加吏科试,分到了房山县,在房山县兴办玻璃工坊的?”

    张纯没想到,自己闲聊时候谈及的同乡,竟然也能被苏泽记住。

    他感动的说道:

    “恩师竟然记得学生这位同乡?”

    苏泽说道:

    “请他进来,我想见见他。”

    “啊?”

    苏泽正愁没有新吏的典范,没想到今日讲学还有意外收获。

    张纯这位同乡,在房山兴产殖业,这不就是最好的新吏典范吗?

    再加上那个房山县令,苏泽记得他似乎是申时行的同年。

    如果房山县因为兴产殖业而商税大增,那也可以让皇帝和重臣们看到,新吏改革对商税的推动作用,从而进一步在其他地区也推广新吏改革。

    当然,要树立典型,这个典型也必须要自身足够硬。

    强行树立的典型一旦翻车,就会对政治信用产生毁灭性的后果,所以苏泽才提出来,要亲自见一见这个张明远。

    张纯来到国子监门房,找到了正在等待的张明远,对着他说道:

    “十三郎快点进来,苏翰林要见你。”

    “苏翰林,哪位苏翰林?”

    刚刚问出口,张明远脸上就露出震惊的神色,他连忙扇了自己一下,确定自己没有做梦。

    张纯一边催促这位同乡一边说道:“十三郎来的巧,今日是苏翰林在国子监讲学的日子,我曾经说过十三郎在房山县的事情,苏翰林很感兴趣,所以请你过去见一见。”

    张明远走路都打颤,他原本就是想要在《乐府新报》求篇报道,却阴差阳错得了苏泽的接见。

    这可是苏翰林!

    就是远在房山,张明远也知道,前阵子苏泽两封奏疏,将工部尚书雷礼送入内阁的事情。

    先帝朝的小阁老严世蕃,不过是仗着他老爹严嵩的名义结党营私。

    京师官场暗中称呼苏泽为“小阁老”,说他是文曲星下凡。这位“小阁老”是真的能影响皇帝和重臣们。

    张明远心中患得患失,要是说错话,得罪了这位“小阁老”,可要怎么回去向县令大老爷交差啊。

    “十三郎见了苏翰林不要随便跪,苏翰林不喜欢别人这样,你行拜礼就行了。”

    张明远向张纯投来感激的目光。

    国子监,明伦堂偏厅。

    在见到了苏泽后,张明远更是确定,苏泽当真是天上的仙人,这样的人物,却比县官大老爷还没架子。

    苏泽和张明远攀谈了几句后,张明远也逐渐放松下来。

    紧接着,在苏泽的询问下,张明远将房山县兴办玻璃工坊的过程详细说了一遍。

    苏泽一边听一边点头,更是觉得这张明远是个干才。

    还有那个房山县令林秉正,这都是可以被树为典型的人物。

    苏泽问道:“你们房山县,一日能产玻璃多少?”

    张明远说道:

    “如果火力全开,一日能产玻璃50方。”

    一方就是一块标准铜板的大小,也就是一丈乘一仗,大概后世九平方米大小。

    苏泽对这个产量很满意,他接着说道:

    “我有几样东西,你们的工匠能做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