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武监教育论奏议》 (第2/3页)
中旬旬休后的一天,沈一贯就冲进了报馆。
罗万化一脸难办的走进报馆,他看到苏泽后说道:
“子霖兄,这两篇文章你看怎么办?”
一边说,罗万化一边将两份文章递给苏泽道:
“这是高阁老的文章,署名‘求实’,高阁老倡议天下兴办实学学校,培养专才。”
苏泽看着高拱的文章,高拱也学会走群众路线了,先从报纸上发文章试探风向,然后推动实校的建设。
这要比原本历史上高拱莽撞的性格改了不少,难道是受了自己的影响?
罗万化说道:
“这篇是张阁老的文章,署名‘司粟’,这是抨击南直隶书院乱象,认为这些书院聚集读书人却不授科举,而是互为朋党议论朝政,空谈误国,主张禁毁书院。”
罗万化等苏泽看完两篇文章后,无奈的看着苏泽说道:
“子霖兄,这两篇文章怎么登?”
内阁四位阁老,都会隔一段时间在《乐府新报》上发文章。
宣传自己的政治纲领,传播自己的政治理念,报纸自然是最好的渠道。
阁老们也没有金手指,一些政策也要通过文章试探民间反应,针对性的做出修改。
但对于报纸的读者来说,如果一位阁老长时间不发文章,读者们都会怀疑他们是不是已经失势。
上次李春芳病休,一个月没有发文章,京师谣言四起,还有说李阁老已经罢官的,气的李春芳这么好的涵养,也派儿子冲到报馆,发了一篇总结汉初政治的政论文章来彰显存在感。
可两位阁老一同投稿,这版面要如何安排?
而且这两篇文章意见相左,这样刊登出去,指不定又要有什么谣言出来,说是高张两人不合。
虽然苏泽也知道两人的政治思想还是有差异,原时空最后也变成了政敌。
但是如今好不容易有一个内阁平稳期,苏泽自然也不愿意高拱和张居正闹翻。
“下一期报纸是两天后对吧?”
罗万化连连点头。
印刷坊张毕经过研究,终于改进了印刷机。
张毕使用泥活字后,发现泥活字的强度太低,在印刷的时候还容易断裂。
于是张毕开始尝试金属活字。
最终确定的配方,是铅八成,铜和锡各一成的配方。
铜作为硬化剂,可以增强铅活字的硬度。
张毕又发明了油墨,使用桐油、松节油作为底料,混合墨汁制作的油墨,比水墨的附着能力更强。
报纸编辑完毕后,由张毕在滚筒活字印刷机上排版后,使用连续的纸张,就可以一次性印刷出大量的报纸。
这些报纸再用铡刀切开,就是分开的版面了。
现在印刷坊的人力,主要放在了推动滚筒上。
滚筒印刷需要均匀的滚动圆筒,张毕也尝试过畜力或者水力,但是都不如人力稳定。
张毕还请求举行了一次比试试。
张毕带领机器队,和一众经验丰富的老雕版印刷工匠比试,一方用铅活字滚筒油墨印刷印刷,另一方还用传统的雕版水墨印刷。
最后自然是机器队大获全胜,无论是印刷效果还是印刷速度,都要远胜人工队。
有了新的印刷技术,《乐府新报》的印刷效率提升了数倍,这还是因为目前活字排版的工作只有张毕能做,滚筒铅活字油墨印刷只有一台。
如果能培养更多能够排版的工匠,制作更多的新式印刷机,那印刷坊的印刷量还能翻倍。
苏泽想了想,无论两位阁老是怎么想的,但是苏泽觉得还是不能同时刊登两份文章。
到时候就算是高拱张居正本身没有政见不合,在舆论的裹挟下也要不合了。
苏泽想了想,对着罗万化说道:
“一甫兄,本期增印一版如何?”
罗万化苦着脸说道:
“增印又如何?这两篇文章?”
苏泽说道:
“我去请李首辅和赵四辅也发文,就德育智育之论也发文,四位内阁辅臣都各抒己见,也就显得高张两位阁老的文章没那么尖锐了。”
罗万化一听连忙拍手说道:“子霖兄这个办法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