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请设武监遗表 (第2/3页)
“哪二字?”
“救火。”
这句话说完,隆庆皇帝更是沉默了。
救火,应该是嘉靖十九年,嘉靖南巡的时候两次行宫着火,都是成国公朱希忠领头扑救,还是朱希忠背着皇帝逃出行宫。
和当年武宗出宫两次落水一样,这两次着火其实都有些蹊跷。
隆庆皇帝也不知道想到了什么,他在御书房内来回踱步了半天。
他也明白了勋贵们支持要办武监的原因。
正如苏泽奏疏上所说的,武监可以培养军官,保持卫所的战斗力。
另一方面,武监也是一股政治力量。
土木堡后,勋贵和武将的政治力量大受打击,大明进入到文官执政的新阶段。
这倒不是阴谋论,在土木堡之前,勋臣武将和文官分列两班,都是有朝议决策权的。
但是土木堡之后,内阁开始掌握朝堂权利,勋贵虽然还位列班首,但是已经成为吉祥物。
这之后武将屡遭文官打压,在嘉靖朝已经形成了文官统兵的潜规则。
比如主持平叛的胡宗宪就是文臣,而现在宣大总督王崇古,蓟辽总督谭纶也都是文官,只不过他们都是精通军务的文官罢了。
作为勋臣之首,本来朱希忠也就是认了。
但是武监让他看到了另外一条路。
两年的学习,这可不是简单的上课,这是一种相当紧密的联系。
在人生最容易接受知识和理念的时候,一群年轻人聚集同一个地方,这就是一股团结的政治力量。
而成国公不仅仅要将卫所军官塞进去,也要将勋贵子弟塞进去。
这不仅仅是给自己的次子打通一条出路,也是给勋贵集团打通一条出路。
做了这么久的皇帝,隆庆皇帝也悟出了不少道理。
而这一次兵部的反对浪潮,也让他看到了不少东西。
皇帝冷冷的说道:“拟旨。”
“准奏苏泽的上疏,在国子监内设立武监。”
隆庆皇帝的思路清晰,现在的武监还不能独立出来,先挂在国子监下,维持以文统武的架子。
但是这样一股力量,又不能被文官掌控。
隆庆皇帝又说道:
“朕亲任监正,定国公任副监,苏泽任教习长。”
“再由内阁推出几名教习官,送交朕审阅。”
隆庆皇帝决定将武监牢牢抓在自己手里,但大明现在这个政治架构,又绕不开文官。
所以隆庆皇帝唯一完全信任的文官就是苏泽,剩下的人选他还要亲自挑选。
暂时定了一个框架,隆庆皇帝这才对着朱时坤说道:
“你治丧完毕,就去武监读书,不要辜负了尔父的期望。”
“让皇太子去成国公府上吊唁。”
“另外,驳回定国公徐文壁的请罪奏疏,让他快爬起来去操办成国公的丧礼!”
“唯!”
不知不觉中,隆庆皇帝发现,自己已经走到祖辈们从没有走过的路上。
这一切又是怎么发生的呢?
隆庆皇帝闪过一个人影。
——
京师的风向转变太快,何心隐的赌约赢了。
作为赢家,他也得到了自己的奖品。
那天三大报的主编聚集在一起,其实是商议联合对抗《乐府新报》。
没办法,三份报纸,都算是苏泽的模仿者。
更可怕的是,这个首创者还总能继续前进。
在直沽的范宽,得到了一个消息,《乐府新报》准备开设分社,于是三大报聚集在一起商议对策。
讨论的结果自然是跟进,三大报也要跟着一起扩张。
可扩张不是那么容易的,要将本报的重要新闻送到分社,还要在分社募集人手进行一些本土化的补充。
时效性非常重要,要不然盗版报纸更快送到,那就不用办新报了。
如今在南直隶和京师之间,就有专门递送报纸的商队,有的商队利用漕运和快马联合运输,速度也是相当快的。
《乐府新报》是官方报纸,可以用官方的渠道,三大报要扩张就必须要拧成一股绳,将资源集中在一起。
三人商议的共识,就是三大报共用渠道,共同开办分社扩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