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64章 统计学魅力时刻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164章 统计学魅力时刻 (第3/3页)

好?”

    这个问题让黄骥愣住了,他想了想说道:

    “大概是越长越好?”

    苏泽又问道:

    “那炮口的圆径是越大越好,还是越小越好?”

    黄骥说道:

    “当然是越大越好,佛郎机炮比鸟铳威力大,这个我是知道的。”

    苏泽摇头说道:

    “要制造出好用的火炮,那可不是空想,是要通过算学的。”

    “火炮的威力,和口径和炮身长度的比值有关,我需要太史局帮我找出来这个比值来。”

    “除此之外,火炮的炮身厚度和口径的比值,也关系到火炮会不会炸膛,这些都是要计算的。”

    苏泽说的这个,在军事工程上的术语叫做“模数”,所谓火炮模数,即炮身各处尺寸与火炮内口径之比。

    其中一个数据,就是内径和炮身长度的比值,也叫做倍径比。

    此外炮身厚度和内径的比,这个数值关系到,如何能在尽可能减少炮身重量的同时,又能减少火炮炸膛的几率,从而制造出性价比最高的火炮来。

    正是这个模数,才是东方火器全面落后西方的原因。

    明清并非不能铸炮,甚至明清工匠不计成本铸造的火炮,材料上是要比西方火炮好的。

    但是东方火炮铸造,还停留在经验主义的阶段,甚至经常有奇怪口径的火炮。

    就比如所谓乌尔班巨炮。

    乌尔班巨炮倍径比大约只有5。过低的倍径比使火药燃烧产生的能量在尚未做功到弹丸上就从炮口处浪费掉了。

    而且乌尔班巨炮的炮身厚度和口径比值过低,导致火炮的设计师就在试射的时候炸膛死了。

    一直到了明末,孙元化在翻译了西方铸炮的书籍后,才提出了火炮模数的概念,大明才能自己制造合格的红夷大炮。

    但是到了清代这个技术又失传了,清军火炮越造越大,威力反而没有增加,更有将康熙火炮翻新后反而射程缩短的笑话。

    除了火炮模数搞不清楚,明清经常铸造华而不实的火炮,还有火药用量的定性问题。

    明军还迷信一种火药倍装法,给火炮塞进成倍比例的火药。

    比如熊廷弼就曾用倍装火药法试验吕宋大铜炮,火炮最后炸膛,却被熊廷弼用来论证西洋火炮不靠谱,不如他造的灭虏炮。

    但是在同时期,欧洲已经提出了理论,认为火药并不是越多越好,同一种火炮增加过多的火药,增加的威力极其有限,火药能量大部分都被浪费了,并更多带来炸膛的风险。

    火药装填量和火炮模数,以及炮弹的重量都有数学相关关系。

    可以说,最早期的科学研究,不在于那些物理数学公式,而在于科学化的定量定性研究。

    统计学是近代科学之母。

    当然,除了这些之外,还有炮算诸元,也叫做铳尺,这是计算火炮落点的速算表,这一点更是数学在军事上的直观体现。

    因为西方隐瞒这些参数,所以明清还要用重金雇佣西洋炮兵教头。

    比如苏泽穿越前的时间线上,太平天国就雇佣了西洋炮兵教头,他们的火炮要比清军更准。

    后来曾国藩也重金聘请西洋教头,组建洋炮军,这才压住了太平天国的火炮。

    苏泽说完了这些,黄骥也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原来算学是这么有用的东西啊?

    黄骥又有些无奈的说道:“子霖兄,你看我这边抽不出身。”

    苏泽说道:“这点事情,哪里需要你这位少史亲自出马,我这次来,只是想要向云襄兄借个精通算学的人而已。”

    黄骥想了想说道:

    “子霖兄,你看周相如何?”

    “周相?”

    “这人虽然反对编历,但是数算是钦天监最好的,也曾经修订过《大统历法通轨》。”

    苏泽眼睛一亮,《大统历法通轨》就是立成法,铳尺其实也是立成法。

    黄骥喊来周相,周相虽然一脸的不愿意,但是现在整个钦天监都归黄骥管,他也只能不情愿的答应下来。

    可就在苏泽忙着推动冶铁铸炮的时候,一封奏疏送到通政司。

    次日,沈一贯冲进史馆道:“子霖兄!御史弹劾武清伯世子李文全,说他将龙涎香塞入鲸鱼腹中,捏造祥瑞幸进龙涎香!”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