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报纸论战! (第3/3页)
关反而是最残酷的,也是竞争最激烈的。
比如沈鲤参加的那次河南省乡试,足足有两千三百人参加,但是河南的录取名额是多少呢?全省九十人而已。
而举人考进士的录取率是多少呢?
上一次殿试,也就是苏泽这一科,进士一共三百六十四人。
而全国参加会试的举人一共多少人呢,总数也不超过三千人。
这么一比,河南乡试的录取率是3.9%,而进士的录取率是13.4%。
而这个数字,还是在县试分流后的,要先考上秀才才能考举人。
就算是顺天府乡试,难度也是相当大的,沈鲤教导了学生这么久,对于他们的能力还是很清楚的。
沈鲤对张纯说道:
“最新一期的《乐府新报》不要卖了,你们自己留着。”
作为采风使,张纯这些监生的报酬就是多领几份报纸。
如今《乐府新报》在京师十分畅销,张纯他们只要转卖就能赚到一个月的生活费。
张纯连忙问道:
“恩师是让我们研习这期的八股文?”
沈鲤却摇头说道:
“不是让你们研习八股文,而是让你们研习增刊的那篇文章。”
张纯疑惑的说道:
“恩师不是最不喜欢这类辩经的文章吗?”
沈鲤经常教导弟子,在基础不扎实的时候不要看这些心学文章,这也是为了他们的科举着想。
乡试这个阶段,考察的还是基础知识,都是要在规定范围内作答的,这时候接触心学,反而会影响科举。
沈鲤点头说道:“这是正道,但是这篇文章,如果没猜错,应该是高阁老所写的。”
“你们好好研习,说不定明年顺天府乡试就能用上。”
沈鲤这话,当然是不是胡说的。
学术和科举自然是互相影响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王安石变法的时候,强行把自己的《三经新义》作为考试大纲。
大明科举的考试大纲是限定的,但是不妨碍乡试的出题人,按照这篇实学的内容出题。
沈鲤的话也只能说到这里了,能不能领悟,就要看自己的造化了。
——
六科廊。
刑科给事中沈束十分的屈辱,今天是他负责向中书科借报纸。
没办法,苏泽和六科都察院不对付,所以京师所有的官署衙门,只有这两个部门没有订报纸。
但以如今《乐府新报》的发行量,如果不读报,怕是连京师的热点都赶不上。
作为最需要消息灵通的言官来说,这是完全不能接受的。
所以六科订了一个新规矩,每天由一名给事中去隔壁中书科借阅报纸。
今天就轮到沈束了。
沈束不情愿的借了报纸,一回到六科就被同僚给围住了。
六科给事中们开始争夺报纸,一份报纸都被分成了几份,沈束直接独占一份报纸,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读了起来。
实学?
沈束是心学信徒,上一期赵贞吉的文章让他十分的过瘾,却没想到今天是一篇和心学打擂台的文章。
沈束打起精神,试图寻找这片文章中的漏洞。
可是他读了两遍后,却找不到其中的漏洞!
这篇文章逻辑自洽,已经达到了自成一派的境界,以沈束在经义上的造诣,短时间内根本找不到辩驳的点!
沈束倒吸一口气,这篇文章登报,将会在士林造成何等的风浪!
再一看作者,求实?
是哪位阁老?高拱还是张居正?
沈束又将文章读了两遍,又发现文章的结尾,苏泽向天下人发出约稿的请求,沈束也不自觉的拿起笔。
这些日子,京师一定会围绕两篇文章,进行激烈的辩论。
沈束需要抓住这次机会,好好找一找其中的破绽。
如果自己能驳倒这篇文章,岂不是就能成为心学宗师!?
沈束又顿了一下,要不要向《乐府新报》投稿?
如果让同僚知道,会不会在六科混不下去?
——
就在整个京师士林,都被这两篇文章搅得天翻地覆的时候,东宫之中,朱翊钧带着张宏来到后厨。
今天是新酱油出坛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