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25章 蜂窝煤和酱油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25章 蜂窝煤和酱油 (第2/3页)

师周围也有不少石炭场。

    但是石炭取暖的问题也有很多,比如燃烧有异味,燃烧不稳定。

    苏泽在信中写了一个方法,将石炭捣碎后和红泥稻草混合,再用模具制作成一种有空的煤块。

    这种蜂窝煤燃烧起来烟雾少,燃烧时间长,又是居民日常所需的东西,所以肯定能赚到钱。

    第二种则是酱油。

    酱油这东西不是什么稀奇的东西,京师就有六必居酱菜,当年严嵩还给六必居提了匾额。

    但是苏泽这个酱油,不是那种用黄豆晒足一百八十天发酵的酱油,而是工业酱油。

    酱油本质上,就是将蛋白质转为各种类氨酸,将淀粉转化为葡萄糖。

    古法酿造就是利用各种微生物来转化,费时费力不说,还很不稳定,有时候产生的杂质还有毒。

    近代工业酱油,是用稀盐酸,代替微生物对蛋白质进行水解转化,就可以大大缩短制备的时间。

    至于稀盐酸,矾油也是火药的原料之一,京师有王恭厂这样的大型火药工坊,对皇太子来说也不难弄到。

    矾油和盐混合,再加热冷凝,就能得到稀盐酸,这种酿造方法,连大豆都可以省下来,用豆粕、稻谷麸皮这些含有蛋白质的农产品残余就能造。

    最后用草木灰兑水,中和酸性,几天就能制造出酱油。

    这种工业化的酱油,只需要几天时间就能制备完成,口感上和天然酿造的酱油也没有多大的差别。

    而且工业化生产,效率也是酿造酱油的百倍,成本还要更低。

    第三种,就是苏泽在《乐府新报》上说过的棉籽皂了。

    利用棉籽榨油,再用草木灰皂化后制作成肥皂。

    京师是北方货物运输的起点,弄到棉籽的难度也不大,这种棉籽皂虽然味道不好闻,但是去污效果是相当强的,而且用的也是棉花生产中的边角料。

    这就是苏泽给朱翊钧的三个赚钱套路,蜂窝煤、盐酸酱油、棉籽皂。

    而这三个赚钱套路,恰恰是身为皇太子的朱翊钧,能够统筹办到的事情。

    如果交给普通商人,无论是火药厂的矾油,还是专营的石炭,又或者是大量的棉籽,都是普通人不容易弄到的东西。

    朱翊钧自然看不懂其中的原理,但是苏泽信中不仅仅详细写了过程,甚至还配上了图,看的朱翊钧一愣一愣的。

    蜂窝煤和棉籽皂还好,这盐酸酱油实在是匪夷所思,矾油、草木灰、稻谷麸皮都不是吃的东西,这些东西竟然能制作酱油?

    但是出于对苏泽的信任,朱翊钧还是对张宏说道:

    “大伴,去找两个可靠的人手,按照师傅的办法试试,如果真的能制出酱油来,孤就去求父皇,把那些工坊店铺要过来!”

    “唯!”

    ——

    就在朱翊钧忙着在东宫实验制造盐酸酱油的时候,新一期的《乐府新报》出版发行。

    这一期的报纸又多了一个新版面,用苏泽的话说就是“增刊”,加量不加价。

    在《西游记》刊登后,报馆就在报纸的角落打上了广告,现在《乐府新报》可以接受私人订阅了,只要加钱甚至可以每期送到府上。

    苏泽也没想到,自己报纸扩圈的第一批客户,竟然是京师的各大寺院。挤进报馆的第一批大客户们,就是京师这些和尚们。

    这批和尚们出手大方,一家寺院都会订上十几份乃至于几十份!

    苏泽和这些和尚交谈,才发现寺院订报实在是太理所当然了。

    京师的寺庙都有僧房,这些僧房除了给游方僧人留宿之外,也会有进京赶考的学子借宿。

    苏泽的前身在春闱的时候,就曾经借住过寺院。

    寺院的食宿便宜,读书人帮着寺院做点事情就可以换来包吃包住,一些春闱落第的读书人,也会继续住在寺院中,等着三年后的下一次贡试。

    除了这些读书人之外,寺院也是往来客商借住的地方。

    还有一些虔诚信众,也会定期去寺院中住上一段日子,再加上游方的僧人,寺院的人流量是相当大的。

    这些人都对《乐府新报》有需求。

    备考的士子要研习八股文,客商需要知道最新的消息,信众也对报纸上的戏曲故事感兴趣。

    而京师这些寺院也都是富得流油,这样一来,寺院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