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你还没入阁吧? (第2/3页)
府左中允苏泽,拜见张阁老,张司农。”
张居正咳嗽了一下说道:
“闲杂人等都出去吧。”
随着张居正一句话,原本在偏殿核算账目的小吏,来往传递公文的官员,迅速收拾东西,然后火速的离开了公房。
苏泽身边的夏炜也转身离开,然后将公房的大门合上,整个公房中就剩下张居正、张守直和苏泽三人。
张居正看向苏泽说道:
“陛下已经准了你的奏疏,在登莱开港通商,兹事体大,本官还有一些细节,找你过来议一议。”
好家伙,不知道的还以为自己来了兵部。
由此看来,张居正果然在户部说一不二。
说是议一议,看样子就是张居正来听一听苏泽的想法,就连户部侍郎都只是协助张居正处理政务的佐僚,还有什么好议的,只要说服张阁老就行了。
张居正说道:
“开港通商,这是陛下已经准了的事情,要户部议的就是两点,铸币和贡卖。”
“先说这个铸币,请铸银元是你提的,有什么章程吗?”
苏泽早有准备,他说道:
“具体铸币的事情苏某不懂,但是苏某倒是也有几点思考。”
“说吧。”
苏泽立刻说道:
“首先是银元不宜过大,币值一定要小。”
在一旁的户部侍郎张守直,他这一辈子基本上都在户部的范围内升迁的,他对于户部的各项工作都很了解。
铸币也是户部的职权,他曾经在嘉靖年主持过铸币工作,他皱眉说道:“为什么要面值尽可能的小?若是面值太小,铸币的火耗必然很大,这不是得不偿失吗?”
火耗,就是在铸币期间的消耗,将贵金属融化后再铸造,必然会产生各种损耗。
而币值越小,相应的损耗就更大了。
其实这个时代也是有官银的,比如江南的金花银,就会统一铸造成银锭,然后运输到皇帝的内承运库。
但是这种官方银锭,并不在民间流通,民间流通的还是碎银子。
这种碎银子,其实是很阻碍商业活动的。
银子的成色不同,克重不同,价值就不同,商人在交易的时候,还要评估碎银子的价值,交易的效率太低。
而民间也有各种假银子,比如用银皮包裹倭铅(锌)、铅的假银子,这些都影响了交易。
张居正其实早就开始思考一条鞭法,他也想过在江南实行征银改粮,但是也因为这些问题而无法实行。
这时候苏泽提出了铸造银币,显然也是让张居正看到了一种可能。
如果真的如同苏泽在奏疏中所说,能让银币通行全国,那就有了一个统一的钱币单位,也就有了征银改粮的基础。
所以张居正才如此的支持苏泽,并且在皇帝同意在登莱开港后,立刻将苏泽招来了户部。
苏泽拱手说道:
“张司农,币值过大的银币,是无法在民间大面积流通的,而银元无法在民间流通,就失去了钱币的作用。”
说完这些,苏泽看向张居正。
张居正几乎是秒懂了苏泽意思。
钱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流通是最重要的。
民国时期的银元袁大头,其实发行量是不小了,但是袁大头的币值对于普通百姓实在是太大了,实际上却没有起到货币的作用。
普通百姓一年的收入,才能换几个袁大头,这样的钱币还能流通吗?
苏泽铸银币,就是为了能在市场上流通,解决如今各地钱法不通的问题,这银元的面额自然要尽可能的小,这样普通百姓才能有机会获得银元,接受和使用银元。
张居正点点头说道:
“苏子霖说的有道理,朝廷铸币又不是为了赚钱,算成本账是没意义的,重要的还是用发行银元来疏通钱法,让铸币司再想想,以多少面额为宜。”
“还有呢?”
苏泽接着说道:
“从登莱铸币所发出去的银币,各级官府必须要承认,各地市舶司、制造司,京师的各承运库,都要接收银元。”
张居正眯着眼睛说道:
“苏子霖可是想到了宝钞的教训?”
苏泽惊讶的看着张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