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伯尼:我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第2/3页)
心里干扰不是一个意思吗?”
西奥多想了想,举例进行解释:
“如果凶手与1号死者认识,并且很熟悉,其在杀死1号死者时可能会出于避免心里干扰的原因,而选择背后发起袭击,或者采用蒙面等方式,避免看见1号死者那张熟悉的面孔。”
“如果凶手是一名虔诚的教徒,或其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禁止杀戮,在杀死1号死者时,为避免杀戮这一行为与其信仰或观念冲突,其必须将1号死者进行物化,忘记1号死者是一名同类,进而完成犯罪行为。”
顿了顿,他继续道:
“勒颈是一种极其亲密的杀人方式。”
“采用这种杀戮方式,行凶者能感受到死者的挣扎从剧烈到停止的全过程。”
“这种感受能为行凶者带来一种主宰生命掌控一切的巨大权力感。”
“这很可能才是凶手真正的兴奋点和作案动机。”
“支配,操纵,控制一向是系列杀手以及无数系列暴力犯屡犯不改的核心原因。”
比利·霍克想到了特伦斯·柯万,有些不确定地问西奥多:
“所以他是在通过杀人来弥补自己在生活中的缺失?”
西奥多有些诧异地看向比利·霍克,点点头:
“凶手可能遭遇到了某种困境,其生活可能正处于失控状态中,这种完全失控的感受令凶手感到恐惧,其迫切希望做些什么,以重新获得掌控感。”
“这也是一种代偿行为。”
“通过杀戮来体验权力,偿还在生活中失去的掌控。”
“这种失控并不是突然发生的,但常常以某一事件作为触发犯罪行为的临界点,比如失恋,离婚,失业等等。”
“这一触发性事件我称其为紧张性刺激。”
“紧张性刺激构成了系列谋杀的重要动力。”
“一起案件中罪犯的心理需求往往与紧张性刺激息息相关。”
比利·霍克记录完毕,迟疑了一下:
“齿轮跟麻绳。”
“三具尸体凶手都选择用相同的麻绳跟齿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