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十八章 漫长的酷暑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五十八章 漫长的酷暑 (第3/3页)



    章邯嘴里还嚼着饼,点了点头,示意自己会吃完的。

    其实哪里是没胃口,叔孙通又从边上的篮子里拿了一张饼吃,一个人坐在边上就这么吃着。

    华阴县,自从当初公子扶苏有所叮嘱之后,司马欣一直记着公子的话语,近来他总是努力工作,好好吃饭。

    司马欣剥着一只煮熟的鸭蛋,面前放着一碗黍米粥,刚咬下一口鸭蛋,蛋白连着蛋黄入口,一口半只。

    “县令。”

    有人脚步匆匆走进来,禀道:“县令,人手都派出去了。”

    司马欣嘴里嚼着蛋示意人可以下去了,而后他又端起碗饮下一口粥,舒服地长出了一口气。

    过了三天,扶苏站在河边,看着水位恢复到原来的刻度,这就说明了这场大水过去了。

    关中依旧平静,没有大规模的内涝,今年又是丰收的一年。

    “公子,蜀中送来书信了,还有蜀中的桃子。”

    扶苏拿过一只桃子,啃了一口,一边拿着信看着。

    信是李由送来的,李由说这些桃子是从蜀中一个叫作灵池的地方带来的。

    看到这里扶苏蹙眉,没想到李由在蜀中还能游山玩水。

    再看信中的内容,李由特意说了这个桃子很特殊,是蜀中最好吃的桃子,还说了今年的蜀中也会是丰收的一年。

    这让扶苏想起了一句话,这句话叫蜀中熟,天下足。

    只要蜀中的粮食熟了,天下的粮食也就够了。

    当然了扶苏觉得这句话还是有待考量的,可能还是后世的人打了一个比方。

    可眼下的现状是,蜀中对秦来说的确是一个巨大的粮仓。

    不过在信的内容中,扶苏又看到了一件事,那就是李由在蜀中喜欢上了一个姑娘,并且在蜀中还与这个姑娘私自成婚,对方姑娘还怀了他的孩子,这是去年发生的事。

    扶苏深吸一口气,手中拿着的桃子就差点掉落。

    难怪丞相几次让人询问李由什么时候能够回咸阳,一直没有音讯,只有文书往来。

    李由还在信中说了,若是丞相不答应他的这门婚事,他就留在蜀地不回来了。

    看罢,扶苏坐在河堤边,神色痛苦的扶着额头。

    田安也在吃着蜀中送来的桃子,心说桃子香甜吃起来也不废牙,再看公子的神色,莫非这个桃子不好吃?

    扶苏思索着这件事要怎么向丞相交代,要是丞相知道了这件事会不会眼前一黑。

    再者说,看李由的架势……要是丞相不接受,他肯定会留在蜀中不回来了。

    扶苏低声问道:“丞相还有别的儿子吗?”

    田安小声回道:“老奴所知,只有李由一个。”

    李由是丞相的儿子,这是仅有的且他老人家知道的。

    至于丞相在外是不是还藏着别的儿子,就不得而知了。

    “我知道李由是个生性纯良的孩子,他……”言至此处,扶苏叹息一声道:“罢了,纸是包不住火的。”

    扶苏不想去管这些事,说不定过几年李由领着一个大胖孩子回咸阳,也不知丞相会作何感想。

    反正纸是包不住火的,丞相早晚会知道的。

    对了……扶苏这才想起来,现在没有纸这个东西。

    扶苏道:“老将军,有蜀中的桃子吃。”

    闻言,正捧着书看的辛胜快步走来,一双大手从篮子拿了两只桃子就坐了回去。

    又有一个年轻官吏策马而来,到了河边行礼道:“公子,丞相让臣送来的章台宫文书。”

    扶苏又问道:“丞相可有其他话语交代?”

    “没有。”

    “嗯。”

    那官吏忽然想到了一件事,他问道:“有李由的……”

    扶苏道:“没有他的消息。”

    “臣告退。”

    那人策马离开了。

    田安道:“公子,这个年轻人是丞相的学生,乃是与丞相同邑长大的孩子,此人名叫吴公。”

    扶苏点着头没有回话,而是继续看着从章台宫送来的文书,这是西南送来的战报,屠雎正在开拓西南,军报送来的消息是一切顺利。

    甚至还能想到勇猛的屠雎将军在西南降服一大群活犀牛的场面。

    这战报应该不是屠雎送来的原件,看起来是父皇让人抄录的一份,再让人送来的。

    扶苏一边看着一边走回小院,其中还有灵渠的开凿进程,如今的灵渠就快要挖到离水了。

    现在的小院有了围墙,围墙并不是很高,扶苏踮起脚尖就能看到院外。

    田安比青臂年迈,但这两人一联合,就让人从宫中顺来了不少砖石,这都是宫中用来修建宫殿的砖石。

    不过,田安有解释过,他说这是各国宫殿拆了之后,运到咸阳的。

    扶苏对田安的这个辩解,还是带有怀疑的。

    看罢,扶苏看向院外,从这里就能看到河对岸的田地,尽管酷暑难耐,人们也都在盼望着粮食成熟的那一天。

    扶苏也在盼望着,等夏收结束之后,多半就要回宫禀报垦田事宜,再奏请让更多的民夫建设潼关。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