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十九章 公子扶苏的建设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四十九章 公子扶苏的建设 (第2/3页)

年商君建设咸阳,是何等的眼光。

    现在李斯理解了,难怪当年公子常看商鞅的书。

    嬴政道:“朕听闻你将不少人都派去上郡修长城了?”

    李斯忙解释道:“陛下,他们都是去督建长城的,这些事与公子扶苏绝无干系。”

    嬴政抬眼看了他一眼。

    李斯的神色一凛,感受到了始皇帝的目光,这目光似乎在说……最好与扶苏没有干系。

    见陛下又要处置今天的文书,李斯行礼退出了章台宫。

    走出大殿,李斯踩着台阶一路往下走。

    脚步忽然一停,李斯回头看向章台宫的屋檐,而后收回目光,想起了以前。

    那是李斯入秦以来,第一次在秦廷为官并且与群臣站在章台宫面见秦王。

    嗯,那时的始皇帝还是秦王。

    只是一次寻常廷议结束,李斯在章台宫直抒胸臆之后,与众人一起离开章台宫。

    李斯记得很清楚那是一个大雪天,一个少年推着一个装着轮子的木椅,木椅上坐着一个老人家,老人家面带笑容,穿着华贵。

    后来李斯才知道,那位老人家是华阳太后,推着带有轮子的木椅的少年人正是公子扶苏。

    再之后,听说公子扶苏时常在华阳太后身侧,李斯虽零星有几次见过公子扶苏。

    直到那次华阳太后的葬礼上,李斯听了公子扶苏的那番话。

    咸阳宫的人们都只说公子扶苏是一个很孝顺的孩子。

    李斯都不敢想,公子扶苏仅仅只是看了商鞅或者是韩非的书就能有如此眼光吗?

    还是说公子自小就聪慧得不可思议,一直被华阳太后保护着。

    ……

    洛水河边,扶苏眼前站着几个县官,临晋县要改称大荔县,并且整个县要扩大数倍,而且还要增加人口,吞并周边的亭乡。

    这么大的动作,自然不会一蹴而就。

    而眼前官吏,都在一个个讲述着他们的苦衷,讲述着他们身为此地的县吏在行使权力时的种种身不由己,还有老秦人的各个族老,亲眷的利益都需要兼顾。

    他们抱怨得越来越多,听着这些话的扶苏依旧是满脸的笑容。

    虽说是笑容,在田安眼中,公子的笑容带着一些寒意。

    扶苏一言不发,倒是想起了一个老师,上辈子的自己是在山中长大的孩子,来山里支教的徐老师是自己的启蒙老师,他还送了我一把伞。

    后来,自己去县城读高中。

    那时候,扶苏记得自己的高中老班,老班的年纪很大,他是所有年级的老班中年纪最大的一个,也是一个临近退休的老师。

    老班说他教了一辈子的书,教了一辈子还只是一个老班,没有高升,而是一直扎根在这个小县城教着一年又一年的书。

    老班姓陈,喊他爷爷显老,老人家听了不高兴,所以就有了一个外号叫做陈哥,见到他老人家亲切的时候同学们也会喊一声陈哥,老人家很受用。

    扶苏会想起陈老师,是因为陈老师是一个脾气十分暴躁的老人家,陈老师有着极其严格的规矩,谁要是坏了他的规矩,他就追究到底。

    扶苏想到当年,陈老师指着一个新来的年轻老师骂了四十分钟,要知道那四十分钟几乎是就是一整堂课呀。

    真是活得越老,脾气就越大。

    陈老师的生活态度很简单,他从不会改变自己,他只会想着改变别人,让别人来适应他。

    回到眼前,扶苏看着各有各的苦衷的各个县官,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话,“搬桌案来,让他们把各自的难处都写下来,写完就可以回去了。”

    随后,田安招了招手,就有人搬着一张张桌案,都搁在了这些县官面前。

    扶苏起身就离开了这里,根本不想听他们说着工作时的难处,也不想听他们的理由,自己是来建设这个地方的,不是来给这些县官排忧解难的。

    所以他们的苦衷,根本就没必要听。

    陈老师教了一辈子的书,因他老人家那种处世态度,所以他没有朋友。

    这种处世态度还是很受用的,不仅受用,扶苏还觉得受益匪浅,老人家就没想过改变自己。

    所以,再遇到这种事,扶苏感觉能够说服宁秦县上下的人改称华阴县,相比眼前这些县吏,两个县比较一番,司马欣其人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当公子扶苏离开之后,洛水河边依旧很安静。

    田安看着眼前这十余个官吏,低声道:“快写吧,早点写完早点回去。”

    此刻,这些县官坐在这里,竟然不敢动笔写了,这当然不敢写了,总不能说是谁家族老阻挠了临晋县合并之事,而且也不能说就是因他们的阻挠,导致公子扶苏不能建设渭南,这不是把人送到刀下,等着被砍了?

    几个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