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回头 (第2/3页)
是朝廷事多,所以只偶尔去开讲座,次次座无虚席。
比起朝堂,苏轼反倒更喜欢充满了蓬勃朝气的太学,亭台楼阁间,时常可见学子们聚在一起,或品评诗文,或辩论义理,时而激烈争辩,时而抚掌大笑。
苏轼自己也成了这些活动的常客,往往带着一壶酒,欣然赴会,与年轻学子们打成一片,全无师长架子。
苏辙只好在自己的政务之余,偶尔还得去接一下喝多了的兄长。
曾巩拿着某些过于出格的活动方案,或者超支的预算单,去找苏轼商议时,苏轼往往哈哈一笑,拍着曾巩的肩膀,浑不在意道:“子固,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嘛!此事于启迪学子心智大有裨益,些许小节,你看着斟酌便是!”
他这般甩手掌柜兼理想主义的做派,曾巩起初也有些无奈,但久而久之,也摸清了这位搭档的脾性,知其大节不亏,且确有过人魅力,便也认命地承担起把关和兜底的重任,两人一放一收,一扬一抑,倒也配合得日渐默契。
范仲淹是真的年纪大了,精力不济,皇祐十一年前后便逐渐退居二线,挂着资政殿大学士的荣誉头衔,主要负责一些咨询和顾问工作,偶尔在重大决策时出来镇场子。
倒是名声更胜以往,被尊为“国朝柱石”,是清流领袖和精神标杆。
包拯依然是那个刚正不阿的“包青天”,坐镇开封府,权知开封府尹的职位稳如泰山,名声在民间好到能止小儿夜啼,在朝堂则是让贪官污吏闻风丧胆的存在。
王安石经过这些年的历练,虽然仍有锐意进取之意,但有范仲淹,韩琦,文彦博等人培养,手段和识人能力也是稳步上升,被殷灵毓放在了主管全国水利,漕运和部分工商新政推行的重要位置上,其能力与成效有目共睹。
柳永依旧是文宣司的顶梁柱,大宋官报办得风生水起,民间舆论引导得妥妥帖帖,沈括在将作监和司天监都担任要职,各种奇思妙想和新式器械层出不穷。
狄青则凭借赫赫军功和曹映锦的悉心辅佐,稳稳坐在了枢密使的位置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