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十三章 潺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四十三章 潺潺 (第2/2页)

官营纺织工坊,羊毛处理场,都需要大量人手进行原料分拣,纺线,织造,纺织那些粗人不行,原料和跑腿什么的总是能做好的。

    ·再加上依托水泥和耐火砖技术,正在规划或已开工的官道修缮,水利设施,更是吸纳劳力的无底洞,他们之前还想着得避开农忙呢,如今看来是不用了。

    且这些工程强度大,正需要身强力壮者,正合适那些兵油子们。

    甚至官营的矿山,盐场,新兴的沼气池修建队伍,都能提供大量岗位。

    有了重臣的默许乃至支持,加之新军卓有成效的示范,裁汰冗兵,转化劳动力的进程便稳步推进起来。

    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却也未起大的波澜。

    各军镇接到密令,开始对兵册进行梳理。那些年迈体衰、常年缺额吃空饷的“影子兵”首先被清理。

    对于真正的兵油子和充剩员者,则由军官进行动员,强调这是“转役”,并非革除,仍有粮饷可拿,且工作相对稳定,无需再冒征战之苦。

    被筛选出来的人员,根据年龄和身体状况,被分批送往指定的营地或工坊,进行短期的适应性培训。年轻的、身体好的,优先补充到筑路、修堤的队伍中;年纪稍大或有些许手艺的,则安排进工坊或养护队;确实伤残或老迈的,则安置到官田、庄子从事些轻省活计,或由地方慈幼局、福田院等机构接管。

    他们的待遇参照地方厢军或雇工标准发放,虽不及精锐边军,但足以养家糊口,且工作环境相对安全。朝廷派员严格监督,防止克扣粮饷,确保安置政策落到实处。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