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19章 为何秦要统一度量衡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119章 为何秦要统一度量衡 (第3/3页)

一里一百八十丈,计算太麻烦了。”

    朱标这才想起这一茬,说道:

    “嗐,被你东绕西绕的,把这一茬给忘了。”

    “你有什么想法就直接说吧,别再绕了。”

    马钰也不禁笑了起来,说道:“我也不想绕啊,这不是为了说服你吗。”

    然后他正色道:“重量单位比较好改,一斤的总重量不变,但十六两改成十两。”

    “一石从一百二十斤,改成一百斤。”

    “十进制是最便于计算的,这一点你应该明白。”

    朱标点点头,表示了认同:“还有吗。”

    马钰接着说道:“再说说长度单位,这个需要改动的就很大了。”

    “我建议将之前的长度单位废除,重新发明一套独属于大明的单位。”

    朱标不解的道:“为什么?”

    马钰解释道:“民间已经习惯了现在的标准。”

    “就算朝廷规定了新标准,他们在实际生活中,依然会大量使用旧标准。”

    “但现在民间关于尺的长度,已经有不知道多少种了。”

    “就算是专业的人员,都不一定能搞懂有多少种,普通百姓就更加的糊涂了。”

    “如果朝廷再制定一个新标准,依然叫以前的名字,很容易和以前的标准混淆。”

    “不但起不到规范作用,反而会让大家更迷茫。”

    旧的标准叫尺,新标准还叫尺,叫着叫着就混淆了。

    “直接将现有的标准废掉,启用全新的标准,是最简单有效的方式。”

    而且采用全新的名字和标准,也便于宣传。

    直接告诉百姓,以前的标准废掉了不能用了。

    然后再告诉他们,新标准是什么样子的。

    朱标微微点头道:“有道理,你对新标准有什么想法吗?”

    马钰说道:“古人以粟米的直径为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十粒粟米连接在一起就是一寸。”

    “我们就效仿古人,也以粟米的直径为标准。”

    “一千粒粟米连在一起的长度,作为基本长度单位,命名为米。”

    “将米等切成十份,是分米;分米切割成十份,是厘米;厘米切割成十份是毫米……”

    “里的长度倒是不用变,我计算过一里恰好是五百米左右。”

    长度单位变了,顺带的面积、体积等单位,自然也要变。

    马钰就引入了米、平方米、立方米,升、千升等等。

    并且他还引入了标准物的概念。

    “比如朝廷制作一把特殊的尺子,天下所有的尺子都必须以它为标准,以减少误差。”

    “这把尺子就保存在皇宫,然后以这个尺子为基准,打造更多标准尺发放给各府县。”

    “各府县再以标准尺,制作更多的尺子发给民间,一步步普及……”

    “白金硬度足够、耐腐蚀、不易变形,我觉得最适合用来制作标准物。”

    “……”

    朱标见他说的头头是道,就知道他定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关键朱标自己也觉得,这么一改好像更加直观了。

    米、寸米、厘米、毫米等,递进关系非常明显,比尺、丈、里等简单易懂。

    到这里,他已经比较倾向于马钰的方案了。

    但……

    “事关重大,等回宫后我就和我爹商议,看他是什么意见吧。”

    “不过我觉得他肯定会同意的。”

    毕竟这也算是文治的一部分,给他的功劳簿上增添光彩。

    没有拒绝的道理。

    接着两人又就方才的问题,进行了重新梳理。

    主要是帮朱标进一步理解这些内容,方便他去操作。

    并且还找来纸笔,对关键信息进行了记录。

    毕竟今天说的东西很多,不少还算是比较复杂的,光靠脑子很难全部记住。

    记下来无疑是最好的。

    一直到下午,朱标才带着厚厚一摞纸离开。

    将朱标送走后,马钰也长舒了口气。

    重新确立度量衡,全面采用更加方便的十进制,是他早就有的想法。

    这次终于一并告诉了朱标。

    至于朱元璋会不会采纳,他并不着急,反正有标哥在。

    说的难听点,就算最后没能帮朱标躲过那场灾难,不还有朱雄英、朱允熥的吗。

    以自己和朱标、常妃的关系,将来混个太孙老师的身份,还不是轻而易举。

    总之,时间是站在他这边的。

    不过还是那句话,如果能说服朱元璋动手改,无疑是最好的。

    毕竟他的威望在那摆着,真要是想改,谁反对也没用。

    就在他思考的时候,观音奴回来了。

    不用问,只看她脸上的笑容,就知道今天过的很愉快。

    马钰也乐见其成。

    之后两人就在花园里闲聊起来,主要是观音奴讲述今天都做了什么。

    马钰充当了一个合格的听众。

    不过他还是察觉到了一点不和谐的地方,那就是她的名字。

    观音奴,这在华夏文化里算是乳名,使用起来很不方便。

    于是他就笑道:“要不我给你取个名字吧。”

    观音奴脸一红,低着头蚊呐般道:

    “嗯。”

    马钰心中暗喜,这就说明她已经完全接受了未婚妻的身份,否则不可能让他帮忙取名字。

    面上却一本正经的道:“敏字,有聪慧、活泼之意,不如就用这个字吧。”

    观音奴喃喃道:“敏,王敏……好,以后我就叫王敏了。”

    说着她抬起头,看着马钰轻轻的道:

    “谢谢。”

    马钰轻笑道:“你能接受,我很开心。”

    一句话说的她又害羞不已,起身说道:

    “天色不早,我该回去了,改日再来找你。”

    说完不等马钰回话,就急匆匆离去。

    马钰倒也没有挽留,天色确实不早,她也该回家了。

    真要让她在这过夜,恐怕明天她的名誉就全毁了。

    ——

    再说朱标。

    回宫后他没有直接去找朱元璋,而是先回到东宫,将这些东西重新梳理了一遍。

    并且还联系自己学过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加深自己的理解。

    之后他又派人,去详细调查了目前大明度量衡方面的情况,以掌握更详实的数据。

    如此又用了一周时间,他终于将这些都理顺,并且写成了奏疏。

    这才去找朱元璋。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