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14章 群相制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badaoge.org
    第114章 群相制 (第1/3页)

    刘伯温的能力自不用提,虽然没有民间传的那么神乎其神,但也是一时之选。

    仅仅是鄱阳湖之战,就足以让他史上留名。

    操守方面也没有问题,为官清廉家无余财。

    嫉恶如仇同情底层百姓,元朝时候就敢于打击地方豪强势力,为百姓伸张正义。

    洪武元年,敢无视李善长的威胁,强杀了违法乱纪的李彬。

    但他又很懂分寸,不会盲目的搞扩大化。

    对李善长也足够尊重,不用担心他将李善长拖下水。

    越想朱元璋就越觉得,这个人选不错。

    不禁笑着对朱标说道:“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人选这不就来了吗。”

    朱标也笑道:“刘中丞确实适合此事,就是不知道气候变迁的事情他查的如何了。”

    朱元璋肯定的道:“如果咱没有猜错,他这次求见,就是为了此事。”

    说到这里,就转头对内侍道:

    “宣。”

    不一会儿,刘伯温就捧着一本厚厚的书进入大殿,见过礼后回道:

    “陛下,您让臣查的气候变化记录,已经有了结果。”

    朱元璋先是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然后关切的问道:

    “结果如何?”

    这倒不是装的,尽管很相信马钰的话,可这么大的事情他还是希望拿到更确凿的证据。

    刘伯温表情凝重:“臣带人翻阅了所有能查到的史书、地方志、族谱、文人随笔。”

    “将其中能证明气候变化的记录摘抄汇总,发现确如徐国公所言。”

    “天地间存在着一个温寒变,以八百年为一个周期。”

    说着,他拿起那本书说道:“这是摘抄的所有记录。”

    又拿起另一摞厚厚的纸说道:“这是根据徐国公所说的坐标系,画出的曲线图。”

    “请陛下观之。”

    内侍早就被驱赶了出去,所以就由朱标上前,将书和纸转给朱元璋。

    朱元璋先是翻了翻那本书,里面全是关于天气、农作物、动植物的相关信息。

    哪条信息摘抄自哪本书,也全部标注的一清二楚。

    见此,他就更加相信了信息的真实性。

    然后放下书,将那张纸展开。

    纸有五尺长,两尺宽。

    上面画着一个巨大的坐标系,还有一条表示温度变化的曲线。

    每一个关键节点,都用蝇头小字标注了大致的时间。

    比如西周武王元年,比如北宋建隆三年。

    刘伯温再次介绍道:“我们能查到的最早关于气候的记录,是商朝时期。”

    “所以曲线是从殷商时期开始,一直到洪武元年结束。”

    “洪武元年之后,则是臣等根据规律进行的推演。”

    朱元璋直接将目光放在了洪武元年,发现正好处在一条下降的曲线上面。

    好消息是,此时还处在温暖期。

    坏消息是,气温正急剧变冷。

    刘伯温的声音再次传来:“这一次的温暖期大约从南宋末年开始。”

    “按照正常规律来算,现在应当正处在气温最高的时期。”

    “但根据现有动植物分布,以及对河套、陕北高原的降雨观察,气温正在降低。”

    “经过推演可得知,百年后天下将进入寒冷期……”

    “如果真如推演发展,这一次温暖期只有三百年。”

    “温寒变八百年为一个周期,这就意味着,百年后天下将进入一个长达五百年的寒冷期。”

    “与徐国公的推断几乎一致。”

    即便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但当此事被证实,朱元璋的心情依然非常沉重。

    “长达五百年的寒冷期,天不助我大明啊。”

    刘伯温的心情也异常沉重,寒冷期有多可怕,对比一下东汉中晚期就知道了。

    关键,这次寒冷期将长达五百年,比东汉中晚期还要惨烈不知道多少倍。

    朱标却反驳道:“爹此言差矣。”

    朱元璋好奇的道:“哦,你有何高见?”

    刘伯温也向他看来。

    朱标说道:“寒冷期虽然很可怕,但也并非毫无办法。”

    “两宋时期大部分时间都处在寒冷期,他们不一样很好的撑过来了?”

    “他们不知道温寒变,都能撑过来。”

    “我们有表弟提醒,提前知道了此事,没有道理撑不过去。”

    “方才您说天不助大明,我以为恰恰相反,苍天是眷顾大明的。”

    “祂给了大明表弟这样的大才。”

    “又给了大明百年的时间做准备。”

    “最难以控制的黄河,也在洪武元年改道北上入渤海……”

    “这一切无不证明,天命在明。”

    “接下来就要看大明能不能承接住天命了。”

    越听,朱元璋脸上的表情就越开心,最后大笑道:

    “伯温,你觉得咱这太子如何啊?”

    刘伯温发自内心的称赞道:“臣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太子仁厚,胸怀天下,将来必为一代明君。”

    朱元璋笑的嘴巴都合不拢了:“哈哈……这话咱爱听。”

    “不过百年后大明面临的困境,并不会因为太子贤明就消除。”

    “咱们必须要从现在做起,为子孙多积攒一些家底。”

    “且宋元留下了很多弊病,也必须要根除,如此才能谈熬过寒冷期之事。”

    “但这么做必然会触碰到很多人的利益。”

    “只靠咱一个人是无法做到了,需要天下仁人志士一起出力才有希望。”

    “伯温,你可愿意助咱。”

    在论证温寒变的过程中,刘伯温已经完成心态的转变。

    此时听到朱元璋的话,他立即下拜道:

    “谢陛下器重,臣必为大明江山社稷,为天下万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朱元璋笑道:“咱就知道,伯温不会让咱失望的。”

    然后他面色一肃道:“温寒变的事情既已结束,你就抽身出来吧。”

    “正好有一件大事,咱想交给你去处理。”

    然后他就将凤阳营造贪腐问题说了一下:

    “咱给你便宜处置之权,务必将此事查清楚,决不能漏掉任何一个硕鼠。”

    刘伯温松了口气,只要不是让他在中枢搞内斗就行。

    不过他也想到了另外一个难点,于是开口说道:

    “凤阳营造是李相推举的人才,臣去处置怕他会反对。”

    实际上这就是在暗示,这事儿可能会牵扯到李善长,该怎么办?

    朱元璋说道:“李相乃大明开国第一功臣,深明大义,必不会因私废公的。”

    “你放心去查即可。”

    “但也要保持清醒,莫要因为那些人的攀咬就牵连到无辜之人。”

    言外之意就是,李善长这边咱会处置好的,但也不要把这事儿牵扯到他身上去。

    剩下的必须从重从严处置。

    刘伯温心中的石头彻底卸下,说道:

    “臣遵旨,绝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贪官污吏。”

    之后朱元璋又和他说了一下凤阳皇城营建问题。

    并明确告诉他,都城将会放在安阳。

    至于凤阳皇城,大部分非必要建筑都会被砍掉,然后将还在修建的建完。

    剩下的暂时停工,将工匠和物资都抽调到安阳去。

    “先集中力量营建安阳,凤阳皇城暂时放一放吧。”

    “你去凤阳除了调查贪腐案,顺便也将此事给办了。”

    安阳?刘伯温马上就猜到和宝鼎有关。

    又回忆了一下地形,倒也觉得合适,于是欣然领命。

    第二天早朝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badaoge.org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