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97章 实行科举的条件还不成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497章 实行科举的条件还不成熟 (第2/3页)

前提下,真正有才能的寒门子弟根本进不了刘备曹操的视线,导致最后选上来的还是世家那帮人啊。

    诸葛亮清楚问题的症结所在,自然想要改变察举制度,为寒门开辟一条上升通道,却空有想法没有对策,导致这个想法还停留在理想层面,迟迟无法实施。

    但关兴的考试给他提供了一个思路,让他看到了改变察举制的可能性。

    考试是可以真正做到不看血缘不看出身,甚至不看长相只看能力的,若运作得当,绝对会成为比察举制更公平的选才神器。

    没错就是公平,朝廷选才最重要的就是公平,唯有公平才会让关羽张辽这种有才的寒门子弟变成朝廷柱石而非朝廷隐患。

    但要怎么考试才能既保证公平,又可以持久稳定呢?

    诸葛亮挥着羽扇陷入思考,却不知道关于他的想法,关兴脑中有着一套经过上千年时间检验,且行之有效近乎完美的操作方案。

    关兴淡定说道:“这还不简单,先从县里选拔,全县学子统一到县衙考试,选几名编为童生进阶下一轮,让通过县衙考试的童生到郡中再考,通过的编为秀才,然后参加州里选拔,通过的编为举人,最后所有举人齐聚京城进行最后的会试,优秀的编为进士。”

    “经过数轮考试层层筛选出来的进士肯定是当世最顶尖的那一小撮天才,塞到各个衙门从基层做起,锻炼个几十年肯定就是合格的官员了,您说呢?”

    轰……

    诸葛亮脑中宛如天雷炸响,被震的脑瓜子嗡嗡的瞬间愣在原地。

    对啊,这么好的办法他怎么没想到呢?

    这种数轮筛选的办法简直是为朝廷选拔人才量身打造的啊,表面上看,从全国各地大范围选拔需要动用太多的人力物力,耗时又费力。

    但账不是这么算的,朝廷做事是以人为本的,任何时候都要优先考虑人这个因素。

    朝廷若真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人才自然就会为了考试努力奋斗而不会整天想着怎么提刀乱砍跟朝廷对着干了。

    将这群既有创造力又有破坏力的寒门子弟的注意力吸引到考试上,总比让他们精力无处释放,整天想着造反强吧。

    也就是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