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高阳的角色(六千五) (第2/3页)
“还有一个重要的线索,就在彩衣出事儿前几日,孔家有旁支,忽然承认商孔和圣孔有亲,会不会太巧合了一点?”
也就是那时候,平阳初定,女真那边也还没有马踏王庭,刚刚覆灭了黄家,杀了几百个官员,平阳城内也是人心惶惶……而且宋言也隐隐察觉到有人在背后操纵着这一切,是以才控制着心中的暴躁,没有直接将商孔灭了门,否则圣孔的计划,怕是就要成了。
他忽然间想起了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世家门阀,成百上千。
漫长的时间中,有的家族短暂的兴盛到极致就陡然没落;也有家族,悄无声息之间便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亦有家族浮浮沉沉,却亘古长存。但不管怎样,这些家族因为朝代的更替,皇帝的更换,乃至于气候的变化,都有一个起起伏伏的过程,时而没落,时而兴盛。
但孔家,和这些世家门阀截然不同。
不管是哪个朝代,不管是谁做皇帝,只要还用儒家学说治理国家,就不得不承认并且尊崇圣孔的地位。
于另一个时空中,汉高祖刘邦最先封孔子八世孙孔腾为奉祀君,至唐朝玄宗时期,敕封孔子嫡系后裔文宣公,享正五品待遇;至北宋仁宗确立衍圣公封号,享五品待遇;到元朝,维持衍圣公封号,享受三品待遇;至明朝,官居一品,班列文官之首;至清朝,官居正一品,特许紫禁城骑马,御道行走。
可以看出孔家的发展,是一个随着时间流逝,稳步上升的过程。
而衍圣公也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延续千年的世袭公爵,其本质便是王朝与儒家共治天下的一个符号!
最最重要的是,每一个皇帝……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统性,也是为了拉拢孔家和天下读书人的支持,都会对孔家大加封赏,除却金银玉帛之外,还有大量田产。哪怕改朝换代,前朝赏赐的田产,新上位的皇帝也不会收回,而是在这基础上再加封赏。
这就导致,孔家名下的田产越来越多,到明朝时候,整个曲阜乃至周边的一些区域,几乎都是孔家的地盘。按照时间线来算,现在距离明朝大约还差了六七百年。这时候的圣孔一家,即便是获得了赏赐应该也是颇为有限,至少远远没有明朝时期那般富庶。
而圣孔一家,又子嗣众多。
日子不免拮据了一些,比之其他世家门阀自然是远远不如,在这种情况下眼馋商孔那泼天富贵,实属正常。
只是,算计商孔也就算计了。
可居然连他宋言,甚至是小姨子洛彩衣都给算计进去,还差点儿让洛彩衣受了伤害……
这已经是取死之道了。
来而不往非礼也。
一旦证实了心中推测,宋言会让圣孔那一帮软骨头,明白算计他是怎样的后果!
青鸾不说话了。
尽管她有些无法接受,圣人之后怎会如此龌龊,却一时间找不到理由去辩驳。
而宋言,则是依旧在沉思。
他能感觉到这事情应该不会这么简单,孔家搞出这么大动静,难道仅仅就只是借着自己的手,吞掉商孔的家财?
总觉得有些小题大做。
若是再往深处想一想,晋地八大家背后是谁?
是白鹭书院。
是一众朝堂高官。
若是自己动了商孔,势必会和白鹭书院水火不容,不死不休,到那时朝堂上便是数不清的弹劾。便是不死,说不得也会从剥夺官职和爵位,怕是连手里的兵权也要交出来。
难道说,圣孔真正的目的,其实是黑甲士?
宋言按照这个思路大概想了一番,若是他们计划顺利的话,那平阳这边就瞬间处于一个权力真空的状况,白鹭书院,杨家,皇权互相牵制,谁也不想其他两方掌控着这一股力量。
如此,一番妥协之后,这平阳府刺史包括指挥边军和黑甲士的权力,很有可能落到不属于任何一方势力的清清白白的官员头上,而福王和圣孔在暗地里推上位的朝臣,便很有可能被相中。
朝堂上,埋伏暗线。
平阳府,篡夺军权。
这圣孔,莫不是想要仰仗自身的影响,从而将福王推上那个位子?
宋言的瞳孔忽地收缩了一瞬,想来也是,一直以来福王在朝堂上几乎无人提及,更无半点根基,若不是孔家在背后发力,怎么可能将心腹一个个推入朝堂?而圣孔一直都躲在后面,片叶不沾身,妥妥的老阴比。
不得不说,圣孔的计划颇为不错,成功率极高,虽说从这一次东陵城和宋言短暂的交锋来看,白鹭书院想要压住宋言,难度有点大,但这是建立在宋言从始至终都没有给白鹭书院抓住什么把柄的情况下……可若是他率兵进入其他府城,并且直接覆灭一个世家,那便是给白鹭书院揪住了小辫子。
一番抽丝剥茧之下,宋言的眼睛越来越亮,他感觉自己几乎已经快要触碰到最后的真相。
而现在最重要也是宋言最无法确定的一点便是……圣孔的计划,福王当真没有参与?
当真不知情?
宋言眼睛眯成一条缝,通体发寒。
姐弟?
外甥女?
呵呵。
莫名的,宋言有种预感,那就是福王在这件事情当中,绝不无辜。
还有,在圣孔,福王所有的计划中,高阳郡主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是纯粹被利用的工具,亦或是深度参与其中?
高阳主动将孔念寒的名字告知自己,是想要博取信任,以求更大图谋,还是想要自证清白?平心而论,高阳那个屁股很大的女人,宋言对其并没有什么恶感,高阳和洛玉衡,洛天璇,洛天衣的关系都相当不错,宋言是真心不希望高阳卷入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
说起来,他这次归家,也没见着高阳,不知去了什么地方。
用力吸了口气,宋言暂时压下了心头的疑惑,看向青鸾:“可还有其他消息?”
“有。”青鸾便点头:“是关于杨家的。”
宋言眉梢一挑,来了兴趣。
“第七小队,成员不多,没办法掌控整个宁国的局势,是以我便做主,将第七小队分成了两个部分。”青鸾侃侃而谈:“一部分,部署在东陵,能时刻掌控朝堂的动向。”
“另一部分,便安置在琅琊。”
宋言闻言,微微颔首。
这样的安排自是极为合适的,如果整个皇城司自然是不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