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8章 两江第一能吏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8章 两江第一能吏 (第2/3页)

人都做不到。

    “几位是?”

    大门又有人过来,周朝山只得催问一句,若几人不是办事的话他得去招呼新来的人。

    没办法,新来的赵大人定的规矩太多,他们这帮属吏要不照规矩做的话,轻则罚钱,重则革除。

    为了饭碗,大伙只能先忍着。

    不过那赵大人有一点好,就是虽然这不准那不准的,却给衙门直属机构大小办事人员涨了三成工资。

    虽说涨的这三成工资比他们平日收取的好处少得多,但毕竟是“合法”收入,拿着心安。

    而且经赵大人这么一折腾,别说,粮道衙门倒成了江宁百姓口中的好衙门,连带着对粮道衙门的人都是客气的不得了。

    那种发自肺腑的尊敬和客气,粮道衙门的人是能体会得到的,以致出门在外都是腰杆笔直,倍有荣焉。

    娄老师忙道他们是来咨询米贴事宜的。

    “那你们去东边第二间值房,里面的人会告诉你们的。”

    周朝山笑着点头,径去“接待”新来的群众。

    也不知赵大人为何喜欢把百姓称为群众的。

    几次开会都对他们强调群众无小事。

    这边娄老师陪着总督大人去了那办理米贴的办公室,进去发现里面有两个书办在办公,不等他们上前询问,其中一书办就起身热情接待。

    从头到尾脸上笑容不绝。

    咨询结束,那书办竟拿出一张表格让几人“打分”,说十分最高,一分最低。

    “分数越高,说明几位对我们的服务非常满意,分数越低,则说明几位对我们的服务不满意,那样我们就要改进,争取下回让几位非常满意。”

    总督大人给了娄老师一个眼神,娄老师立即在这表上填上拾字,意思非常满意。

    原以为这样就行了,未想那书办又要娄老师留下工作单位、地址联系方式,说回头上面会抽查回访,确保打分真实有效。

    总之,听的总督大人目瞪口呆,怎么也想不到那赵有禄竟能想到这些约束属吏的手段来。

    别说,效果很好。

    搁从前百姓到衙门办事,第一步先递门包,第二步再递纸笔费,交两次钱后才能给办事。办事过程中百姓也都是跟受气小媳妇似的在那粗气都不敢喘,一切都由书办小吏说了算。

    现在,真正做到官民一家亲,光这个办事态度就值得学习。

    若天下所有衙门都如江安粮道衙门这般做事,百姓再苦他也不会怨官府,如此,又怎么可能受那白莲邪教蛊惑与朝廷为敌呢。

    下意识的,总督大人便想将粮道衙门的先进经验加以推广,用以整顿两江地界越来越坏的吏治。

    出来后,总督大人又被值房门口边上挂的小木牌吸引住。

    木牌上没写什么字,就贴了五朵看着好像笑脸似的小标签。

    再看其它值房,有贴三朵的,有贴四朵的。

    还有一间一朵没贴。

    不禁觉得奇怪,好奇过去一探究竟,人还未走近,就听里面有人在训斥:“道台大人再三要求微笑服务群众,你们为何不照此办理?

    你们是对道台大人的规定抵触,还是对群众有什么不满?再这样下去,不说你们这个月的绩效能不能拿到手,我看你们这差事也不用干了.”

    凑近一看,三名书办满脸通红的站在那低头认错,接着不约而同大声背诵起来:“食公俸之人当思百姓不易.”

    前后大约不到百字,句句围绕百姓二字,句句不离百姓二字,听的总督大人头皮都要发麻。

    这比抓十个百个贪官都更让人触及心灵。

    “老师,你看那?”

    娄老师伸手指向远处的粮道大堂,那边有一些百姓正在围观什么,蛮热闹的。

    “去看看。”

    总督大人当即移步,到了地方不由怔住,原来是那大堂内摆了一口铁棺材。

    棺材上赫然刻有“贪官污吏,誓不共戴天!”九个大字。

    围观百姓们站在一条红布拉的“警戒线”外无不唏嘘,都说新来的粮道大人是难得的清官,安徽百姓有福了。

    总督大人微微点头,却不见那赵有禄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