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突如其来 (第2/3页)
。
不错,非常不错,罗恩对丹巴德很满意。
它的城区脏乱差没错,但只要掌握了资源,对资本家来说就是天堂。
逛完了这里,他们又去了十多公里外的石灰石矿。
因为所有人都一窝蜂的去挖煤,廉价的石灰石反而没人在意。
罗恩不嫌弃,水泥确实便宜,但需求量大,任何一个邦都需要海量的水泥来支撑建设。
只要把这门生意做到一定规模,就可以完成区域性垄断,长期利润同样惊人。
实地考察结束后,他立即就在心里拍板,要大规模的投资丹巴德。
首先是煤矿开采,接着是水泥厂建设,预计明年就可以逐步投产。
具体的投资金额还没确定,粗略估计五六十亿卢比总需要的。
他本想还用老套路,找当地银行贷款,解决部分资金预算。
不过考虑到比哈尔惊人的贫困率,可能银行也没太多的钱。
算了,大不了自己掏吧。
罗恩现在财大气粗,百亿卢比以内的现金,根本不是问题。
从96年9月份,到现在97年2月份,这半年时间里,光是苏尔电器就为他带来了600多亿卢比的利润。
国内销量持续走高,海外市场也逐步扩张,平均每月进账100亿卢比。
北方邦和古吉拉特的水泥厂,也都开始大规模投产。
累计日产量,超过一万吨,每月净利润6亿卢比。
还有太阳传媒、旅行社这些杂七杂八的收入,也有三四亿卢比。
其他诸如在北方邦的工程项目、地产开发、酒店建设,都处于起步阶段,还没到盈利的时候。
算下来欠银行的200多亿,毫无还款压力,预期都会在三五年内慢慢结清。
当然,只要罗恩投资基建的脚步不停,贷款也会不断更新。
银行的钱,不用白不用。
罗恩每投资一笔生意,都会自己负责其中的40%-50%预算,剩下的交给银行。
这种比例相对健康,不用担心负债率太高,又不会给自己太大的资金压力。
据他了解现在很多商人的路子非常野,他们拿10%的预算,就敢进行十倍的投资。
也就是说剩下90%的资金,全是贷款。
如果印度的经济一路向好,那没什么问题。
但只要有较大的波动,很可能造成批量性的坏账。
到时候如果银行提前抽贷,那乐子就大了,不知道有多少企业会资不抵债。
罗恩没考虑那么远,他在丹巴德待了一周,又返回了首府巴特那。
就像前面说的,他已经不满足于每月一万吨的煤炭输送,他想要更多。
他再次拜访了亚达夫,一番讨价还价后,大致达成了协议。
罗恩会按照对应的份额,给他回扣。作为交换,亚达夫会保证苏尔矿业流程上的合规。
罗恩来这里可不是为了开采黑煤矿的,他走正规渠道,要打造的是集团化企业。
把这些都搞定,签完协议,又安排好后续的开采工作,他才返回新德里。
不知不觉,他已经在比哈尔待了一个月。
回到新德里,已经是三月初,天气慢慢变得炎热。
不等他处理这段时间堆积的事务,伊莎就急匆匆的打电话来。
她很害怕、很焦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