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润物无声 (第2/3页)
,并没有多少治理地方的经验,贸然让他们主政一方恐怕会适得其反。
戏志才听完荀攸的解释后当即颔首赞同道:
“书院培养学子不易,我等为国储才确实应该谨慎一二。”
因此之故,戏志才提出了一个和张昭截然相反的建议:
“不如将这甲、乙两等学子俱遣至地方,或为亭长、或为乡啬夫、或为县吏,观政一年,一年之后再招至尚书台考核策问如何?”
不得不说,戏志才算是将魏哲的“国学”给读透了。
实学、实政这两点他算是贯彻的踏踏实实,没有半点偏差。
魏哲听罢当即便忍不住颔首道:
“此言大善,就如此办理罢,日后皆依此例。”
言及此处,魏哲话音微微一顿,想了想又补充道:
“待此辈观政归来,吾当亲自问策,辨其优劣,为国择贤!”
见魏哲这么一说,国渊等人自然再无异议。
不过戏志才的建议也确实让他们有所启发,觉得貌似还是小瞧了“国学”。
于是待傍晚散衙之后,国渊等人都忍不住重新拿起《知行录》研究起来。
其实论理他们都算是“实学”一派的大臣。
只是以往他们并没有一个系统性的理论指引,故此大多都是循本心而做。
眼下有了实用、实学、实行、实政的明确主张,国渊等人忽然意识到这便是他们以往所遵循的施政纲领,只不过以前并未总结出来,故此在某些事情上一不小心就会无意识的偏移这个原则。
……
且不说几位参政大臣如何温故而知新。
当政事堂的命令下发之后并没有在邺城掀起多大的风浪。
不过区区斗食吏而已,没有谁会在意。
除了书院有个别士子颇有微词,认为尚书台苛待良才,不知礼贤之道。
这也不奇怪,林子大了什么鸟都会有的,傻鸟自然也不例外。
幸而除了个别傻鸟之外,其他书院士子都没有挑三拣四。
尤其是那些将《知行录》奉为圭臬的学子,对国学领悟越深就越理解尚书台的安排,一个个不以为苦,反而踌躇满志,准备趁此机会践行所知。
用这些人的话来说,这便是他们由凡入圣的第一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