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党人的传统艺能 (第3/3页)
时代的大儒,你就成为了那个权威了!
也正是在三老的威望下,书院士子才重视起五禽戏,日日操练。
还真别说,气血畅通之后这些学子一个个精神头都好多了。
尤其是诸葛亮,如今日日操练,从不曾懈怠。
庞统三人本来就对五禽戏好奇了,听诸葛亮说完效果之后心中越发蠢蠢欲动。
几人就这样一路闲聊着,不一会便来到了诚心学舍外。
王粲抬眼望去,却见朱漆大门敞开,两侧的桃符上竟然各写着一行字。
左侧是“实事求是,格物致知”!
右侧是“知行合一,义利并举”!
“这又是何风俗?”王粲纳罕。
司马懿见状温声解释道:
“当日我等便是在此间问道于魏公,几位先生为铭记此事,便书国学精要于柱,以示须臾不敢或亡之意!”
只是话虽如此,庞统几人却从司马懿口中听出了一股浓浓的装逼之意。
但转念一想,几人还不得不承认他们确实算了。
一想到《知行录》中的交谈就发生在此间,王粲顿时羡慕的眼睛都快红了。
而当几人穿过大门之后,便见一方影壁迎面而来。
其上镌刻的,赫然便是令天下士子为之震撼的“国学四句”!
很显然,魏哲走后书院为了长久保存他的笔迹,直接让石匠永久留痕了。
这下王粲彻底走不动道了,痴迷的看了好一会儿方才恋恋不舍的随众离开。
而当几人进入学厅之后,却见堂内香烟袅袅,孔子画像前的青铜香炉里,新添的檀香正缓缓燃烧。
张松三人见状也不敢怠慢,齐齐面色恭敬的焚香礼拜。
礼毕,张松方才忍不住感慨道:
“昔日洛阳太学也不过如此了。”
然而他话音未落,一道刚硬的声音却忽然从门外响起:
“足下此言大谬,太学焉能及此也!”
张松循声望去,却见一个素袍青年腰悬佩剑,腰身挺拔的朝此处走来。
“扶风法正,有礼了!”
只是话虽如此,法正的态度却远称不上什么宽和。
被他出声驳斥,张松本来就对其感官不好,此刻便毫不客气道:
“太学经历代修缮,有房两百四十余,学室一千八百五十处,鼎盛之时太学生更是多至三万,吾以此类比知行书院,有何不可?”
见他这么一说,诸葛亮、司马懿也忍不住微微颔首。
确实,张松这么评价对于书院来说绝对算不上贬斥。
然而法正闻言却丝毫不给张松面子,当即冷笑道:
“昔日太学尚可称作治学之所,然自安帝以后内外沆瀣一气,早就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如此所在,纵有广厦千万间又能如何,也配与此间相提并论?”
虽说张松心眼小,法正的气度也大不到哪里去。
别说张松这么一个外人了,就算是书院中人他也是如此对待。
能让他给面子的,无非就是司马懿、诸葛亮等佼佼者罢了。
他来此本来是找诸葛亮探讨《知行录》深义的,只不过见张松言辞不严谨,这才随口驳了一句罢了,却不想却引得张松不满。
于是两人当即就在这大堂之中互相责难,开始辩经起来。
诸葛亮、庞统等人见状不仅没有劝架,反而笑吟吟的坐在旁观起来。
毕竟对于他们这些人来说,辩经简直就是最好的消遣。
若是能听见一二精妙之言,那真是如饮醇酿,比什么歌舞都美妙。
只是观战也不是没有风险的,没过一会儿几人便陆陆续续被拉入战局。
于是偌大的厅堂之中,便见诸葛亮、庞统、王粲、张松、法正,司马懿各居一方,相互论道起来。
诸葛亮这边刚说“夫治国如医疾,当标本兼治。水满则溢,法严则民怨。故需以德济之。”
另一边法正就言:“玉不琢不成器,士不激不发愤。”
庞统表示“强施针石,反伤元气。正如以五谷调血气,当以固本为先。”
司马懿便摇头表示“乱世当用重典,以杀止杀方位上策!”
无论是谁发言,都需要接受其他人的责难,一时间难度飙升。
如果高强度的辩经也很快引来其他学子旁观,甚至渐渐的跟不上几人思维。
然而作为当世人的法正等人却乐在其中,甚至大感痛快。
由于书院之中顶级的学子就那么几位,能和他们匹敌的并不多。
以往他们最多也就以一敌二三,如今舌战群雄反而逼出了他们的潜力。
良久之后,眼看着天色将晚,王粲方才哈哈一笑道:
“凤栖梧兮龙潜渊,各执圭臬难相全。”
“诸位,就此罢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