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意识形态的新玩法 (第2/3页)
杨氏的杨仪、习氏的习珍、黄氏的黄元,也都通过各自的渠道悄然离开荆州,前往邺城游学。
而这其中最特殊的则要属习珍、黄元两人了。
这两人之中,前者乃是出身于襄阳习氏,在荆州树大根深。
与习氏相比,蔡、蒯两家其实都算底蕴浅薄的。
要知道襄阳岘山南岸的习家池,便是光武帝时襄阳侯习郁所修筑。
也正是从习郁开始,习氏子孙代代皆有人出仕,官宦满庭。
论官职或许习氏没有荆州黄氏耀眼,但是论本土根基习氏却非他人能比。
没办法,谁让他家从光武帝刘秀开始就没断过传承,世代都有人为官呢。
就说眼下,在荆州各郡担任诸如县令、县尉、主簿、郡功曹的习氏子弟便有习询、习竺、习蔼、习温、习宇、习祯、习忠、习隆、习嘏等人,文武皆有。
至于黄元的情况则与习珍不同,他出身于江夏安陆黄氏。
就是那个出了尚书令黄香、司徒黄琼、太尉黄琬,门第直追弘农杨氏和汝南袁氏的江夏黄氏,而他家也是荆州门第最高的士族。
事实上,江夏郡荆州内部就处于半独立的地位。
江夏太守黄祖便好似刘表麾下的诸侯一样,拥有极大的自主权。
不过襄阳这边的黄承彦所属的则是南郡黄氏一脉。
南郡黄氏虽不如江夏黄氏兴盛,但相比于从本朝后期才开始发迹的江夏黄氏,南郡黄氏的底蕴更深。
自西汉以来,南郡黄氏就是荆州的名门世家,累世二千石,六十年前还出了一个三公——司徒黄尚。
这也是为什么黄承彦一介“处士”,却被推为“沔南名士”,且能联姻周边的豪门世家,影响荆州局势的缘故。
相比之下,唯有中郎将黄忠才是真正的寒门出身。
当然,往上溯五百年他们或许是一家。
毕竟上古黄国处于江淮之间,被楚国灭亡后,黄国贵族大多都被迁至楚地。
比如黄国遗族黄歇后仕于楚,被封为春申君。
近千年繁衍生息下来,楚地的上古黄国后裔早就不知道有多少了。
若非如此,刘表也不会放心的任用黄忠为心腹,让他执掌重兵。
不过话又说回来,纵然有黄忠这样的心腹掌兵,随着《知行录》在荆州的传播,刘表对荆州的掌控还是无法抑制的下滑。
最明显的表现就在于刘表的耳目已经不再像以往那么灵敏了。
州中各家的动静想要瞒过刘表不难,可想瞒过蒯、蔡两家却没那么容易。
然而无论是蔡瑁,还是蒯良、蒯越兄弟,都默契的没有向刘表汇报此事。
这放在其他州郡或许没什么,但是在荆州问题就大了。
“单骑定荆州”的壮举听起来很传奇。
但这件事透露出的本质,却代表着刘表在荆州本地没有真正的根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