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3章:看不见的战场【4K】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43章:看不见的战场【4K】 (第2/3页)



    由于益州和荆州的关系不怎么好,虽不至于像汉中那样剑拔弩张,但也算不上朋友,所以这次张松并未公开身份,而是换装匿迹,伪装成蜀中的商队在外行走。

    如此一来,作为益州的拳头产品“蜀锦”自然少不了。

    毫不夸张的说,如今蜀锦的益州之外几乎一直处于“有价无市”的状态。

    像张松这样的蜀中商队最是受荆州豪族、巨贾喜爱。

    可谓“蜀锦开道,无往不利”。

    事实也确实如此,张松在荆州的行动并没有受到什么阻碍。

    要说唯一的阻碍,恐怕也就是荆州豪族巨商总想和他签订后续的交易。

    若是能每年都能获得一定的蜀锦份额,那就最好不过了。

    为此张松不得不分出精力与这些人周旋,这才得以脱身北上。

    出川之后,张松的路线就要简单多了。

    从江陵至襄阳,再由襄阳一路北上穿过南阳郡便可抵达颍川郡昆阳县。

    一路上轻骑简从,张松不日便可抵达邺城。

    然而随着张松深入荆州,他渐渐发现荆州也为邺城的“国学”争论不休。

    ……

    其实早在魏哲于邺城设立“知行书院”之前,刘表就已经干这事儿了。

    只不过他并没有明着来,而是开立学宫,博求儒士。

    随后其更是任命荆州大儒宋忠伟“五业从事”,组织一众大儒编撰《五经章句后定》,其目的就是效仿光武帝刘秀,设立新官学,

    所以刘表虽没有像当初的刘焉那样使用天子乘舆,但他的那点心思荆州的聪明人早就猜出来了,否则也不会顺水推舟劝其进位“楚王”。

    而在魏哲于知行书院讲学之前,荆州官学其实主要以批判郑学为主。

    尤其是在元骏上任徐州刺史,掀起了声势浩大的“长廊辩经”之后,荆州的主流观点基本上就是【挺“陈”批“郑”】,至少刘表是这样的态度。

    然而邺城的“国学”一出,荆州官方学术观点顿时就转移了目标。

    宋忠、綦毋闿等一众大儒引经据典,对魏哲,为国学大肆批判。

    襄阳学宫的千余儒生也不甘其后,成为与知行书院学子对抗的主力。

    一南一北,一古一今。

    两地的士人就这样开始口诛笔伐,进行着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

    而当察觉到这个情况之后,张松咂舌之余也忍不住在襄阳止步不前。

    不过宋忠等人只顾着批判魏哲,却忽略了一件事。

    那就是批判之前必须了解,否则如何做到有的放矢?

    结果魏哲的“国学”就这样光明正大的进入了襄阳学宫,并且大规模向襄阳周边蔓延,开始被一众古文经学的儒生所追捧。

    客居襄阳的颍川名士司马徽便批判宋忠等人满口空谈,不识时务。

    司马徽虽是天下名士,可是却与时流大儒不同。

    庞统年少时听闻司马徽在颍川,便不远千里前往拜见,但他赶到时正好遇到司马徽在采桑叶。

    当时庞统还是个少年,便忍不住失望的吐槽道:

    “吾闻丈夫处世当带金佩紫,焉能执妇人之事?”

    然而司马徽闻言却毫不在意,反而泰然自若道:

    “昔伯成耦耕,不慕诸侯之荣;原宪桑枢,不易有官之宅。”

    “何有坐则华屋,行则肥马,侍女数十,然后为奇。此乃许、父所以慷慨,夷、齐所以长叹。虽有窃秦之爵,千驷之富,不足贵也!”

    司马徽之言就是在嘲讽庞统生来富贵,却不知世事艰辛。

    庞统由此叹服,在司马徽迁居襄阳之后时常前往请教。

    故此司马徽格外赞成“国学”所主张的实心任事,量知为用。

    他甚至难得走出隐居之所,在襄阳士林集会时公开褒奖魏哲之学为“经世致用之学”,堪称救世之良方也!

    受他影响,其弟子南阳刘廙、襄阳向朗都成为了“国学”信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