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92章:小阁老笔!人红是非多,钱塘沈家霸市 (第2/3页)
年限,官员们商量后,皆认为一年太短,三年太长,不设年限又会使得一些官员无限拖延,故而定为限期两年。
此旨意一出,京师外农庄的百姓一片欢腾。
京师周遭之田被兼并最多。
许多百姓被迫成为佃农,所得不够吃穿,而今若能平价买地,那他们很快就能过上好日子。
二月初二,五更天。
三百零五名外放的进士,齐齐出京,踏上了赴任之路。
当日。
小万历还宣布:以都督同知王伟长女为皇后,遣英国公张溶、内阁次辅吕调阳持节,行纳采问名礼。
纳采问名,就是送聘礼,问女名。
在内阁的干预下,小万历的聘礼已不算过奢,但与一般人家相比,还是天壤之别(聘礼如下)。
此乃小万历大婚的第一步。
皇家的这一套成婚礼仪非常繁琐,需要祭告天地宗庙,宣读纳采制书、举行酒宴等。
纳采问名之后,紧接着便是纳吉纳征告期礼(即告知大婚之吉日),然后还有宣读册立皇后诏书、举行行合卺礼、谢恩礼等。
一系列流程走完,基本上要一个月。
这段时间,最忙的便是内廷、内阁与鸿胪寺。
……
二月初八,清晨,天气尤寒。
票拟司内,炭火通红,甚是温暖,沈念正持笔票拟。
新年初,往往是官员呈递奏疏最多的时候,外加全国丈田之策的施行,需要拟定的条例非常多。
一众票拟检详官都甚是忙碌。
而此刻。
在京师的民间街头,一张标题为“小阁老之威,杭州钱塘沈家霸市”的小报在百姓手里疯传。
很快,便传到了官衙之中。
此小报称:钱塘沈家(即沈念之家)倚仗沈念之势,家中产业聚文堂,欺行霸市,牟取暴利,使得整个钱塘售卖笔墨纸砚与书籍的店铺皆无生意可做。
另外,聚文堂公然将自家所制之笔取名为“小阁老笔”,并以三两银子一根的价值,售卖千余根,其实际价值不过五十文。
此小报还做了推测。
称沈念的父亲在北方做生意称“不谋私利,只为振兴北方商贸”,实则是依靠北方之名,在钱塘老家赚钱,以此达到名利双收。
此小报消息一下子为沈家定了三条罪。
其一,欺行霸市;其二,僭越;其三,依官势而谋私利。
近日。
沈念的“小阁老”之名本就在京师传得沸沸扬扬,而今高价的小阁老笔出现,无异引起了无数人的关注。
在大明。
以“清流”自居的官员名声坍塌,乃是常有之事。
很多百姓见小报所言甚是细腻,外加在钱塘做过生意的人说起“沈家聚文堂”在钱塘甚至在杭州的独特地位,很多人都觉得,沈念家的商铺必然是依官势而谋私利了。
“一根竹制毛笔才五六文钱,中等狼羊兼毫也不过五十文,他沈家换个名字竟然敢卖三两银子,真是疯了,还是当官赚钱啊!”
“商人家庭走出的人,怎么可能一心为公,他是为了权,为了名,北方赚名,南方赚钱,如今还不是阁老就敢如此僭越,以后真入了阁,恐怕沈家就要成为我大明最大的家族了!”
“我不相信!定然是有人诽谤沈侍讲学士,他一定是被冤枉的!”
“即使他不知情,然聚文堂确实是沈家的产业,又是因小阁老之名而谋取暴利,他必须承担罪责!”
“诸位,你们可能不知道,沈家在钱塘有五家聚文堂,钱塘人所需的书籍、笔墨纸砚,有一半都出于沈家,而在杭州府府城,沈家还有三家聚文堂,也占据了杭州城一半的文墨生意,这哪里是聚文堂,分明是聚宝盆,在顶上小阁老这个名头后,谁不巴结他,沈家有钱,所以才对外称不爱钱,不赚钱!”
……
很快。
申时行将小报拿到沈念面前,然后叹气道:“唉,子珩,人红是非多呀!”
沈念看罢小报后,有些哭笑不得。
“小阁老笔?这是谁想出来的馊主意?这不是毁我吗?”
一旁。
申时行道:“子珩,你父亲身在北方,家中生意全靠雇人经营,是不是这些人想要赚钱,故而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