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徐泗鼓噪(万字大章) (第2/3页)
昌、义武的兵马不足,即便曹都督率军抵达,我军对河朔三镇沿边布置的兵力,也不过堪堪十万。”
“以十万兵马对付三镇十余万镇兵,恐怕难以收场……”
刘瞻对三镇的态度,还是延续了中唐以来的态度,觉得三镇会共进退,避免被朝廷逐一击破。
只是如今的三镇,早就没有了类似王武俊、张仲武、田承嗣、李宝臣那般人。
指望他们共进退,还不如指望高骈觉得自己年老而向刘继隆投降。
因此面对刘瞻的话,刘继隆也没有表露出保守的态度,反而肯定道:“三镇局面已有百年,吾自然要将其讨平。”
“眼下兵马尚未聚集,且兵马亦需要休整。”
“先讨平朱全忠,将义武、义成、天平、义昌、代北等处春耕忙碌结束后,待到收割夏粮,便可对三镇动兵了。”
刘继隆既然答应了张议潮要三年平定天下,他自然不会畏畏缩缩。
眼下已经是乾符二年,去年讨平了河东、大同、义武、义昌、天平五镇,今年就该讨平兖海、魏博、卢龙、成德四镇,收降淮南、感化二镇。
届时长江以北除高骈所掌握的江北七州外,其余尽属于他,便是时候开始谋划南征的事情了。
“殿下……”
忽的,堂外响起唱礼声,众人循声看去,但见身穿绿袍的三名官员带着一盘盘叠起来的文册站在门口。
“河东、大同、义武三镇的图籍送抵,殿下是否现在查阅?”
距离攻下三镇已经过去三个半月了,派往河东的崔恕,也终于将三镇的土地人口重新登记清楚。
刘继隆看向三人颔首道:“拿进来吧。”
三人闻言微微躬身表示行礼,接着将木盘端到了刘继隆桌案后离开。
刘继隆拿起文册开始翻阅,虽说文册很多,但大部分都是细枝末节的事情,刘继隆可以留着晚上慢慢看,现在主要看看汇总即可。
简单翻阅后,刘继隆便直接对堂内群臣说道:“三镇的图籍已经重新登籍造册,河东、代北二镇有二十五万四千余户,一百二十六万余口,四百七十余万亩。”
“义武镇有四万余户,二十三万口,一百三十三万亩。”
刘继隆简单与众人说了个大概,继而接着说道:“如今河东道尽在朝廷手中,然户数不过四十七万户,口不过二百二十余万口。”
“回忆开元,河东六十六万户,三百九十万口,而今却不足昔年六成,可悲可叹。”
他这番话,不免让群臣都暗自感叹起来,不过他们感叹的不是河东道,而是属于河北道的义武镇。
要知道昔年义武治下足有十余万户,近八十万口百姓,而今竟然只剩二十三万了。
自安史之乱到如今百年,却依旧没有恢复曾经的人口,这也与唐廷不断抽调河北三镇兵马,加上河北素来不太平导致。
“如今朝廷治下八道,人口一千七百有余,却不足昔年河北、河南两道人口。”
“百姓如今额定赋税什二,未有政令而不得征收任何苛捐杂税,凡有发现者绞。”
刘继隆本以为关东人口不会少,结果现在他都打下大半个天下了,人口却只有一千七百万,其中数十万人口还是刘继隆收复关西数年增长所得。
按照眼下的情况,河北道顶多能弄出五百万口,甚至连五百万口都没有。
若是战事僵持,河北道的百姓死伤数量还会增加,而河北道百姓死伤太多,将会严重影响刘继隆后续对东北方向开发的计划。
不提渤海国,但至少辽东是要收复回来的,燕山北部的奚族和契丹人也需要解决。
总之刘继隆想做的事情太多了,大唐自安史之乱后,汉人生存空间不断萎缩,他得把萎缩的部分重新滋生回来,甚至要扩大才行。
这个计划需要很多人口,而刘继隆要做的另一件事就是将百姓负担降到最低,这样才能让人口滋生。
百姓的负担,大部分来源于苛捐杂税,而刘继隆并苛捐杂税入田税,摊丁入亩中,并给地方留足钱粮,这种情况下地方只要不遭遇波及数州的大灾,基本能够自给自足,甚至有所富余。
正因如此,在这种情况下还敢设苛捐杂税的官吏,被绞死也是活该的。
反正关西还有十数万学子等着毕业后当官从吏,刘继隆也不怕牵扯太深。
若非天下尚未安定,他已经开始严抓严打了……
“若是无事,便都退下吧,义山留下。”
“臣(某)告退……”
刘继隆示意众人退下,高进达等人尽皆离去,只留下了李商隐。
李商隐留下后,他自觉坐到了左首位,距离刘继隆近些。
刘继隆看着他虽然五十九岁,却依旧神采奕奕的样子,也不免感叹起来。
他记得历史上李商隐似乎是四十多岁就抑郁不得志而病死,可如今不仅身居高位,还精神奕奕。
以他如今状态,恐怕不仅能见到自己开太平,还能见到自己治太平。
“关西官学,除陇右外,差不多可以都停罢招生了。”
刘继隆开口便让李商隐惊诧起来,而刘继隆也不避讳,直接拿出桌上关于河东的文册递给了李商隐。
李商隐起身接过,稍微翻看后便皱起了眉头。
虽说李商隐早年曾自称李唐宗室,但他家境却并不富裕,五服内亲戚更是少的可怜,所以刘继隆不用回避他。
“这是河东镇的图籍,河东镇内三百六十余万亩耕地,五成土地被世家豪强瓜分,剩余五成则由上百万口百姓平分。”
“如此情况,必须得做出改变,世家依仗的,无非就是天子需要他们帮着治理天下,但吾不用。”
“关西的那些学子数量如此之多,总不能让他们毕业后回乡种地,这天下的官吏之位,便是留给他们的。”
“朝廷每年耗费数百万贯培养他们,为的就是将来五年,而今也差不多了。”
“关西除陇右外官学,暂时停罢五年,五年后重新招募学子,然官学不再提供纸笔砚墨及饭食,只免费提供住宿。”
刘继隆的话,让李商隐明白了他的态度,但明白过后他却不免道:“若要做到公平,陇右也应该如此。”
“不然届时百姓尽数逃亡陇右,那……”
李商隐话音说到一半却停了下来,错愕看向刘继隆,似乎明白了什么,不免道:“殿下是准备让百姓都往陇右去?”
“嗯!”刘继隆颔首应下,说到底他就是在用免费教育来吸引贫苦的百姓。
这个时代读书,哪怕十分贫苦的情况下,每年也需要二十多贯来支撑,差不多是眼下四十亩地的产出。
普通百姓,自然读不起,哪怕之后朝廷重开官学,但纸笔砚墨和饭食还是得百姓自己掏钱,每年十贯总是需要的,是十几亩土地的产出。
学子读书,若是就读小学、大学,那便是十年,所需上百贯。
若是迁往陇右,便可省下上百贯钱。
李商隐明显也知道,但他忍不住皱眉道:“只是如此,能吸引到的百姓终归是少数。”
“嗯。”刘继隆颔首认可,但随即补充道:“但若是日后只要毕业的大学学子,便可参加科举,即便考不上也能担任吏员,走吏员一步步升迁为官员呢?”
李商隐坐不住了,刘继隆这种手段在当下来看,似乎完全是把官吏的位置当成筹码来吸引百姓。
以这种思想培养出来的官员,李商隐不敢想他们真的当官后会如何。
刘继隆看出了他的想法,故此说道:“平民子弟做官从吏是贪,世家豪强子弟做官从吏也是贪。”
“贪腐之人是杀不尽的,只能做到缝缝补补,等到已经无缝补的时候,大厦将倾也实属应该。”
能如刘继隆这种豁达讲述自己所创王朝覆灭的人并不多,李商隐看着他忍不住道:“殿下还真是有高祖之风……”
这个高祖,显然不是李渊。
对此刘继隆轻笑:“吾自然知道这样做不对,但正如吾所说,每一个时期都有每一种办法。”
“朝廷丢失辽东多少年了?丢失南中、西域又多少年了?”
“这些地方需要人口,但等天下太平后,想要迁徙人口就只能强行迁徙。”
“强行迁徙的人口,始终会跑的,只有自己心甘情愿过去的人口,才能更好的留在当地。”
李商隐明白了,刘继隆追求的不是王朝的长治久安,而是收复失地,安定地方。
“有些事情,开始容易,收尾就难了。”
李商隐还是想劝劝刘继隆,可刘继隆却摇头道;“若是连疆域都守不住,还谈什么收尾呢?”
“河西尽做胡儿语的场景,某到现在都记忆犹新。”
“某不过是能说官话,便能得到敦煌王(张议潮)的不断拔擢。”
“那样的场景,某不想再看到了……”
刘继隆的言论,着实说动了李商隐,毕竟他在凉州数年,凉州起先几年说的都是吐蕃语,这点他十分清楚。
当时他在凉州办公时,甚至需要翻译才能知道下面人在说什么,可谓艰难。
明明都是同族,说的语言却不一样,甚至连生活习性和文化都相悖。
当时李商隐就在想,若是没有刘继隆横空出世,再过几十年,河西恐怕连会说官话的汉人都没有了。
“即便殿下愿意,可殿下的子孙后代能有殿下的气度和雅量吗?”
李商隐叹了口气,刘继隆却爽朗笑道;“某只管生前,至于身后事,只需要天下能维系太平就足够了。”
人亡政消这种事情,刘继隆早就做好准备了。
他的许多想法都与这个时代相悖,这注定了不可能有太多人理解自己。
说不定等自己死了没多久,自己的政令就都被罢黜了。
刘继隆倒也不伤感,只是笑道:“二十年平天下,二十年治太平,希望某能活到古稀之年,希望义山能活到鲐背之年吧。”
见刘继隆动不动就七十岁九十岁的说辞,李商隐原本还有些伤感的情绪,顿时烟消云散。
他现在愈发怀疑,刘继隆压根不需要什么族谱证明,单他这个豁达的性格,简直与史书上的刘邦一模一样。
“此事臣先回去草拟个章程,不过关西的那些官员将领,恐怕会有非议,这点只能由殿下解决了。”
李商隐给刘继隆提了个醒,刘继隆则是笑呵呵的点头:“放心吧,某自有打算。”
见状,李商隐便也不再说什么,只是起身朝廷作揖,将文册放回桌上后转身离去。
在他走后,赵英便从耳房走出,来到刘继隆面前作揖。
“这段时间,这群人可曾老实?”
刘继隆侧目看向他,赵英则是恭敬回答:“萧溝、刘瞻等许多官员都相较老实,不过依旧有不少官员在妄图颠覆殿下。”
“呵呵……”刘继隆忍不住笑了,这群旧臣如果真的有这般手段,历史上也不至于被欺负成那个样子。
“不必管他们,暂且留着,只需要好好监视便可。”
“必要时刻,也可以为他们牵线搭桥,让他们与那些地方世家豪强牵扯上。”
刘继隆话音落下,赵英便猜到了他的意图。
与其一家家的查抄,倒不如直接弄出个大案,把他们一锅端。
现在虽然还不是端掉他们的时候,但等刘继隆需要的时候,他们一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