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77章 矛盾渐起(万字大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477章 矛盾渐起(万字大章) (第2/3页)



    尽管他只能调动三镇之中东征的三万兵马,却也是刘继隆对他莫大的信任了。

    “此事便由你定夺,即日出发滑州,腊月前务必东进,以雷霆之势扫平二镇,保障来年春耕不受影响。”

    “是!”

    刘继隆简单吩咐过后,便看向李商隐说道:“国子监治下官学教习、学子数量,如今有多少了?”

    李商隐见刘继隆询问,便知道不需要避讳,故此躬身道:“陇右大学学子三万四千余名,小学学子八万四千余名,其余诸道学子七万八千余名。”

    “关西教习,计二万六千四百五十七人。”

    提及此处,李商隐不免继续作揖:“此事,臣正与与殿下商议。”

    “诸道纸笔砚墨,均有朝廷提供,每岁耗钱二百四十余万贯。”

    “臣以为,如今陇右百姓大多变得富庶,朝廷也官员充足,是否可废除纸笔砚墨待遇,不再提供饭食。”

    “若是如此,朝廷可在山南东、河东及东畿之地办学,使十数万学子获得读书识字的机会。”

    刘继隆集中钱粮,保证小部分人读书,为的是培养毫无背景的平民子弟来充当官吏。

    当初陇右百废待举,所以刘继隆用丝绸之路的收益来养数万学子。

    如今几年过去,陇右学子数量翻了许多倍,继续维持陇右学子这样高的待遇,显然有些不切实际。

    朝廷岁入是有限的,陇右的资源多了,其它地方的资源就少。

    李商隐宁愿废除陇右学子的高待遇,继而给予更多平民子弟学习的机会,也不愿意陇右一家独大。

    对此,刘继隆没有直接同意,哪怕他知道李商隐说得对。

    因为陇右的高待遇,本就是他默许的。

    若是现在废除这些待遇,陇右出身的官吏肯定会纷纷奏表,甚至攻击李商隐。

    “如今太平未定,暂且不必改变纸笔砚墨待遇,但免费饭食确实可以废除了。”

    “自明年六月起,陇右各州县官学食堂仍旧开办,饭食依照当地物价制定。”

    刘继隆话音落下,李商隐松了口气,他知道刘继隆不会全部同意,能废除一条他已经十分高兴了。

    “若是如此,陇右官学每年可省下三十万贯。”

    陇右官学待遇,可见一斑,要知道饭食还只是小头,真正的大头还是纸笔砚墨。

    二人没有提及关西诸道的学子待遇是否废除,因为现在的关西除陇右外诸道,大部分都才安定不过两三年时间,还在恢复生产的阶段。

    不过不管如何,随着天下统一,陇右和关西的这些高待遇都会陆续废除。

    免费教育是必要时期的必要手段,但随着疆域和人口不断扩张变多,以当下的生产力,根本无法维持这种免费教育来面向天下人。

    别说面向天下人,就算刘继隆偏心陇右,但陇右人口不断提升,陇右消耗的财政也会不断提升。

    昔年只有四万多学子时,每年耗费不过五六十万贯,凭借丝绸香料贸易所获利润,加上金银铜矿的产出,足够供养他们。

    如今才六年过去,这学子数量就翻了三倍,如此不断翻倍,便是集天下赋税都难肥陇右。

    陇右这种集结大部分资源,培养一小撮人的时期已经过去了,平定天下后,刘继隆便可以着手废除了。

    想到这里,刘继隆对几人道:“可还有事启奏?”

    几人沉默不语,见状刘继隆示意几人退下,而王式与郑畋、罗隐、陆龟蒙都先后离去,只留下了高进达和李商隐。

    高进达眉头紧锁,眼见没了外人,这才作揖道:“殿下,此举恐怕会引起不少官吏的不满……”

    刘继隆知道他指的是什么,他也知道这样做的后果。

    废除免费饭食,这算是刘继隆对陇右出身官吏将领的试探。

    他可以给予麾下弟兄们富贵,因为他时代背景在这里,但大的国策方针是不会变的。

    陇右的强盛,终会随着政策的转变而走向衰败,哪怕陇右子弟心有不甘也没办法。

    陇右已经巩固,但云贵、辽东、西域、岭南等处还并未巩固。

    想要巩固这些地方,就只能投入资源,然后才能慢慢获得回报。

    刘继隆能庆幸的,就是自己面对的局势相较来说,还没有明初那么艰难。

    最简单的举例就是明初四川经过蒙古人屠戮,仅有不足一百五十万人,而刘继隆手中四川部分的剑南道、山南西道及山南东道,合计人口不下四百万。

    相比较下,黔中及大礼、安南等处各类民族人口也不过三百万。

    若是能通过战争解决一部分不安定份子,刘继隆则可以通过艰难、山南西、山南东等三道将黔中及云南大部分土地汉化。

    历史窗口摆在这里,刘继隆是不可能放过这个机会的。

    在这个问题面前,所有人和势力都得让步……

    “此事,且看看他们态度吧。”

    刘继隆深吸口气,一句话便堵上了高进达的嘴。

    高进达见状只能在心底叹气,而李商隐却十分清楚刘继隆想做什么。

    对于刘继隆想做的事情,他通常都是支持的,毕竟如果没有刘继隆,他恐怕早就抑郁不得志而早亡了。

    刘继隆抬手示意他们离开,二人也恭敬作揖离去了。

    在他们走后,张延晖上前为刘继隆添茶添水,感叹道:“殿下这家,也不好当啊。”

    “呵呵……”刘继隆轻笑,笑声中却有些疲惫。

    “盘子大了,自然也就不好擦了。”

    “吾只能管身前事,管不了身后事,但想要管好身前事,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刘继隆清楚,这个消息传开后,恐怕他身边亲近的人又要变少了。

    事实也证明,他的猜想没有错。

    李商隐等人离开汉王府后不久,洛阳城内便开始传出了消息。

    一则刘继隆尚公主,二则朝廷大军东进,三则是废除陇右免费饭食的待遇。

    任何资源的回收,都代表可争取的利益,但更重要的还是刘继隆的态度。

    如果刘继隆持续偏心陇右,百官虽然有怨言,却也不敢说什么。

    可如今刘继隆释放了一个信号,那就是陇右也并非是万年长青。

    这样的做法,很快就经过洛阳城内陇右官员的传播,很快传往了不少州县。

    陈靖崇、斛斯光出征前,特意奏表刘继隆,希望不要在眼下废除陇右学子饭食,以免军心动摇。

    只是他们奏表后不久,王式便带着圣旨来到了滑州,并节制了二人。

    “殿下调遣老夫前来,全因二位都督未曾在此地征战,故此让老夫维系好大军军需,望二位不要生出芥蒂。”

    滑州卫南衙门内,王式坐在主位举杯,而下首分别是斛斯光、陈靖崇、马懿、高淮、王建、鹿晏弘、韩建等人。

    王建、鹿晏弘、韩建三人没有靠山,三人小心翼翼,而陈靖崇、高淮和马懿态度平平,斛斯光则是不太高兴。

    对于这几人,王式到来前都了解过了,故此询问道:“敢问陈都督,滑州粮仓存粮几何,民夫可曾充足?”

    陈靖崇面色平静作揖:“粮仓内存粮三十二万石,但其中有十二万石是常平仓的粮食。”

    “近来魏博六州常有百姓饥荒南逃,衙门尽皆安置,故此常平仓粮食不可轻动,余下二十万石则是东征粮草。”

    “城外饥民甚众,只要给粮二斤,便能雇佣一名青壮运送粮草。”

    “眼下粮仓尚缺五千石豆料,但豆料已经在运往此地,三日后便可做足准备开拔。”

    陈靖崇的话让王式连连点头,不过斛斯光却打岔道:“只是近来流言四起,军心浮动。”

    王式知道斛斯光所说的是什么,但是他不搭话,只是点头道:“天平军张思泰本是牙将作乱,虽得了天平节度使的官位,但镇内不服他者甚多。”

    “殿下派老夫前来,并非担心二位都督无法讨击张思泰,而是让老夫提醒二位,小心地方兖海的朱全忠。”

    “哼!”斛斯光闻言冷哼:“不过贼头,有何可担心?”

    “陈郎为中军,某为前军,以三千精骑即可平之!”

    斛斯光确实看不上王式这个手下败将,哪怕击败王式的不是他,却也架不住他看不起王式。

    他性格直来直去,所有表情写在脸上,王式倒也不担心他。

    反倒是脸色平静,不显山露水的陈靖崇让他有些许上心。

    王式了解过,刘继隆能独当一面的大将不少,但能统筹三军的帅才却没有。

    陈靖崇算是唯一能沾点边的,但他在陇西、陇东和西川各类战事中的表现,在王式看来并不算优秀。

    不过东进兵马之中大部分中基层将领,基本都是陇右出身。

    哪怕他王式本事再厉害,若是被中基层将领耽误,那也很容易导致战事失利。

    兴许是被唐廷坑的次数太多了,现在王式指挥兵马,总会疑神疑鬼的。

    “既然如此,三日后拔营东进,请斛斯都督率三千精骑,四千马步兵突进棣州,务必占据棣州黄河南岸。”

    “领命!”斛斯光不假思索应下,王式则看向陈靖崇。

    “老夫节制后军八千步卒,以王建为将,余下两千骑兵和五千马步兵及八千步卒则以陈都督为中军如何?”

    王式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陈靖崇听后颔首:“可!”

    “既是如此,那便定下了。”王式继续举杯,众人酒过三巡后才各自散去。

    只是等斛斯光和陈靖崇走出衙门后,便见门口站着许多陇右出身的别将、校尉在等待。

    二人走出后,陈靖崇不开口,只是往自己的府邸走去,其余人则是尽数跟上。

    王建三人倒是没有立即离开,而是对王式作揖道:

    “汉军之中,水泼不进,但军令甚严,某持都尉鱼符,部将莫有不从者,使君请放心。”

    “老夫知晓。”王式颔首,随后便笑着示意三人离去。

    王建三人见状低调回礼离去,而陈靖崇、斛斯光等人却带着数十名陇右出身将领来到其府邸上,纷纷坐下。

    面对自己人,陈靖崇深吸口气道:“尔等也都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