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11章 兵发成都(感谢“暖阳1314”大佬的白银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411章 兵发成都(感谢“暖阳1314”大佬的白银盟) (第3/3页)

可以帮助朝廷稳定地方,但也容易在后续人口迁徙中,促成大家统治一地,甚至百姓只知家主而不知皇帝的局面。

    为了防止世家豪强割据,所以迁徙的地方必须要容易讨平,不至于尾大不掉。

    隋唐两代迁徙黔中的世家豪强并不少,但由于缺乏汉人,他们都被同化为夷了。

    饶是如此,他们却依旧能占据地方,割据自治。

    元明两朝的黔中四大土司中,播州杨氏和思州田氏就是隋唐两代扎根黔中,却被夷化的土司。

    他们给黔中道的蛮人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却最后被同化,自己还割据地方。

    这种错误,刘继隆可不会犯。

    世家豪强最好投向西北、东北地区,而西南则是应该以军队、百姓和良家子为主。

    不过在此之前,他还是得先击败高骈,然后再拿下三川。

    “河西的军队,如今到哪了?”

    刘继隆缓缓开口,李阳春闻言作揖:“河西七千兵马,眼下已经抵达朔方。”

    刘继隆闻言颔首,随即安排道:“派河西兵马南下驻守萧关、秦州,调萧关的两千精骑南下。”

    “我们的粮食还够吃三个月,三个月内,攻破高骈!”

    刘继隆将毛笔放下,目光看向李阳春。

    李阳春见状作揖:“末将领命!”

    他转身走出中堂,而前线的骑兵交锋也在随着时间不断进行。

    汉州的百姓因为战乱而逃亡,有的选择南逃,有的选择北逃。

    高骈得知后,下令驱赶这些百姓北上,以此来逼迫刘继隆尽早决战。

    刘继隆倒是并不慌张,对于北逃的百姓照单全收,并令人发放粮食、粗布和干柳絮,帮助流民渡过寒冬。

    十天过去,萧关南调的两千骑兵抵达绵州,刘继隆当即开始下令。

    张昶回调巴西,率伤兵八百,步卒两千,番卒三千驻扎绵州一关六城。

    刘继隆率两千精骑赶赴前线神泉县,集结张武、斛斯光麾下三千精骑,没卢丹增麾下五千番骑和七千番卒,以及耿明麾下的三千马步兵和九千汉卒。

    腊月初五,三军集结绵州神泉县外,合计一万汉番精骑,一万九千马步兵兵卒。

    “窸窸窣窣……”

    时值正午,但寒风吹来,却吹得不少兵卒瑟瑟发抖。

    西北的冬风干燥而猛烈,好似刀子在脸上刮划。

    剑南道的东风却如冷水,吹到脸上不痛不痒,但却会钻到衣裳里,冻得人不断发抖。

    近三万大军和两万民夫在内江水北部扎营,篝火点燃了一处又一处,却还是无法驱散那寒意。

    “节帅,这天气还是有些冷,不如等开春再动兵吧。”

    军营内,众多将领跟随着刘继隆,同时忍不住开口劝解。

    刘继隆听后停下脚步,看向他们道:“待到开春,我们便没有多少时间了。”

    “此次南下,水土不服而患病者甚少,便是因为冬季缘故。”

    “若是等到开春,不久转夏,届时水土不服而患病者必然变多,我军也将不战而败。”

    他话音落下,随后转身继续向牙帐走去。

    一路上可以看见无数身穿战袄,搭建帐篷或搬运东西的兵卒,他们见到刘继隆,纷纷作揖行礼。

    刘继隆颔首回应,不多时来到牙帐,而牙帐内摆着三个火盆,使得帐内缓和了不少。

    他摘下头盔放在盔甲架上,随后回头看向帐内那摆在地上的沙盘。

    诸将跟在他身后,刘继隆拿着木棍指点道:

    “三川酷热,故此我们必须在入夏前击败高骈。”

    “我们现在在内江水北部,向南分别还会遭遇绵水、雒水、雁水、蒙水的阻碍,才能抵达成都。”

    “雁水以北的水网不算多,主要就是这几条大水,但经过雁水后,南边就是密集的水网,我们的马军在这里,必然会遭受限制。”

    “高骈把军队摆在什邡,什邡北部就是雒水,南边还有雁水和蒙水。”

    “他看似要在什邡与我们决战,但等我军南下,他必然会撤军,撤到蒙水后方。”

    刘继隆简单描述了一下成都平原的水文情况,又说出了高骈的用意。

    众人听后,张武率先查看,确实发现沙盘上的水文弥补,不免道:“节帅,我们没有必要和他在成都附近打。”

    “不如再等两个月,等到陇山和秦岭积雪融化,令高都督、陈都督和曹都督三人分别挥师进攻关中。”

    “朝廷若是被攻,必然催促高骈主动出兵,高骈就是想不出兵也不行。”

    张武话音落下,众人颔首,十分认可他所说的这番话。

    只是刘继隆听后却摇摇头,用手指着成都道:“高骈没你们想的那么迂腐,如果我们继续拖着,高骈定会派骑兵袭扰我军农田,致使我军夏粮不得收。”

    “待到我军粮尽退兵,他就可以用夏季来操训三川兵马,入秋后拉出一支更强大的兵马与我们鏖战。”

    “正因如此,我们需要速战速决。”

    刘继隆把棍子放在手上,双目如炬:“他不就是想要吸引我们进入成都腹地吗?”

    “既然如此,我们就成全他!”他走回到主位,转身面朝众人:“传令!”

    诸将纷纷作揖,等待接令。

    “斛斯光、没卢丹增,你二人率两千精骑,两千番骑作为先锋哨马,南下探查敌情,切不可越过蒙水。”

    “末将接令!”斛斯光遇没卢丹增作揖应下。

    刘继隆观察着没卢丹增,确认他没有异心,这才继续下令。

    “张武,你统帅三千番骑,三千马步兵为前军。”

    “末将接令!”

    “耿明、韦工啰碌,你二人统帅九千步卒、七千番兵为后军。”

    “末将领命!”

    眼见众人作揖应下,刘继隆继续道:“我亲率三千精骑坐镇中军。”

    “是!!”

    众人纷纷应下,刘继隆嘴角轻挑,微微抬首:“张武,你替我写封信,派人送给索勋。”

    “看在当年共事的份上,他如果愿意投降,我愿意保他富贵。”

    “如果他不想投降,执意要跟随高骈与我为敌,那我们就只好战场上见了。”

    “另外,以我的名义写封信给高骈。”

    “告诉他,我知道他准备在成都与我交战,他不是我的对手,十几年前是这样,现在也一样。”

    “是!!”张武作揖应下,刘继隆见状继续开口:

    “传令三军,明日拔营南下,不破成都,势不回转!”

    “是!!”

    诸将告退,快马往南方疾驰而去,半日后,快马与西川的塘骑碰面,隔着百余步便射出了带有书信的箭矢。

    西川的塘骑拾取书信后,眼见上面是刘继隆亲笔,不敢耽误,当即送往本阵,交到了高骈的手中。

    高骈让人把信读出来,当听到刘继隆说他不是对手的时候,不等诸将发作,高骈便爽朗笑出声道:

    “昔年非我不是对手,只是受制于朝廷,而今三川尽属我,纵刘继隆举全陇兵马而来,也不是我对手。”

    他话音落下,当即起身,手搭在腰间刀柄之上,目光扫视帐内诸将。

    “我师三万余,他也领师三万余,有何可惧?”

    “我观他如此骄傲,骄兵必败,我师必胜!”

    “是!!”

    帐内诸将纷纷起身作揖行礼,高骈目光如炬:“传令!”

    “令李福于腊月十五出兵袭扰罗江、神泉、巴西三县。”

    “令王重任不用慌乱,安心在巴州操训三军即可。”

    “着索勋率军撤回什邡,白马关孙高浔率军五千撤回成都,再以我手书送给张璘、蔺茹真将,让他们以手书行事。”

    “待三军回撤,且瞧那刘继隆如何姿态。”

    “他不是说他已经知道我想做什么吗?那就看看他敢不敢南下来成都与我交锋。”

    “接令!!”诸将纷纷高声接令,无数快马自此往四方疾驰而去。

    三日时间,各军皆得令,西川兵马后撤成都,刘继隆亦率军渡过内江水,南下成都。

    宽二十丈的内江水,宽四十丈的绵水先后被渡过。

    斛斯光、没卢丹增率军抵达绵竹,绵竹除数万百姓外,空无一物。

    刘继隆派步卒五百,番兵一千驻扎绵竹,继续挥师南下。

    至正午时分,张武传来消息,白马关与德阳兵马皆撤走。

    黄昏时分,张武率前军渡过雒水,分兵向雒县、什邡、濛阳而去,三城皆空,张武遂据三城。

    刘继隆率中军、后军驻扎雒水以北,一日行军六十余里。

    消息传至高骈耳边时,高骈已经率军后撤至七十余里外的犀浦县,左边是郫县,右侧是成都。

    由长江(岷江)分出的无数河流组成水网,将成都附近百里包围起来,马军即便走入其中,也无法随意驰骋。

    “陇右的军队,果然还是一如既往的强壮。”

    “以他们的速度来看,骑兵一日驰骋一百二十里不是问题,就连马军也能走百里,步卒最少七十里。”

    牙帐内,高骈站在沙盘面前指指点点,他身后则是跟着梁缵,不见张璘与蔺茹真将。

    高骈在西川操训兵马也有相当长的时间了,但他自认为麾下兵马的行军速度还是不如陇右。

    从行军速度来看,双方兵马素质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梁缵也察觉到了双方的差距,所以思虑过后主动开口道:

    “节帅,按照这个速度,刘继隆最迟后天正午就能兵抵成都。”

    闻言,高骈微微颔首,目光盯着沙盘。

    “明日他们应该会渡过雒水,南下再渡过雁水,抵达蒙水北岸。”

    “只要等他们后天渡过蒙水,张璘他们就可以行动了。”

    提及此处,高骈略微眯了眯眼睛:梁缵见状却还是有些担心:“节帅,虽说我军限制了叛军的马军,可叛军的步卒同样不少。”

    “若是张大郎他们未能成功,那压力便都在我们肩头了。”

    “倘若、倘若……”

    “没有什么倘若!”高骈打断了他,目光冷厉看向沙盘。

    他抬手用棍子击倒那面写上“劉”字的令旗,看着倒下的令旗,冷静道:

    “只要在此击破刘继隆,三川尽属我,届时再把南蛮收拾干净,大势在我!”

    “唯我节制三川,大唐才有继续存续的可能!”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