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52章 宗教裁判所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352章 宗教裁判所 (第2/3页)



    “东帝国共治皇帝,阿维什·巴列奥略,“哥萨克”查士丁尼。”

    胡安娜一拳砸在木桌上,嘴唇都在颤抖。

    “叛徒,一群叛徒!”

    “他们背叛了基督徒的美德,丝毫不在意我的正统宣称,他们被魔鬼夺去了心志!”

    “科尔多瓦伯爵公然支持卡洛斯,西北贵族清一色地投靠费尔南多,加利西亚被葡萄牙人占据,巴斯克人也拒绝出兵和缴税!”

    “还有大主教和骑士团,他们到底想怎么样!”

    “我……我……”

    胡安娜骂着骂着,眼角通红,泪水在眼眶中打转。

    老骑士同情地看着年方14岁的女王,张张口,最终却一言不发。

    发泄完毕,胡安娜把泪水憋回肚子里,看向唐璜。

    “刚才那些话,一个都不准传出去。”

    “是,陛下,我都明白。”

    唐璜点点头。

    “听您的意思,您的舅舅阿方索也不愿当您的庇护人吗?”

    “他倒是愿意接纳我避难,但也不太想支持我当女王。”

    胡安娜神情复杂。

    “如果我父王当初能够坚定一些,不要几次三番地欺骗阿方索舅舅,能够早早定下婚约,也许他还真会维护我的尊严。”

    “但现在,他被希腊人的把戏迷住了眼,变得见利忘义,王太子若昂更是反对介入,只想把加利西亚收入囊中,然后开展他的大殖民计划。”

    “我现在算是明白了,利益面前,亲情什么都不算。”

    胡安娜摇摇头。

    “费尔南多是我的堂叔,阿方索是我的亲舅舅,查士丁尼是我的初代表兄,我们的血脉联系紧密,但他们都各怀鬼胎。”

    “阿方索舅舅在信上说,希望我争取国内支持,看看能不能出现转机。”

    想到国内,胡安娜的眉毛又皱了起来。

    “你也看到了,大主教到现在也不来议事,几大骑士团也不冷不热。”

    “我不知道他们到底在想什么。”

    “陛下,您之前的所作所为,的确是……”

    唐璜缓缓开口。

    “连您也不支持我么?”

    胡安娜望着他,一时间有些伤心。

    “贵族和骑士们各怀异心,我想要把父亲传下来的王冠保住,只能争取更多的支持!”

    “况且,我去过底层,知道他们的本质!”

    唐璜耸耸肩,不再出声。

    胡安娜登基之初,立马开始了自己的奋斗,四处求援未果后,她也没有彻底灰心,试着向那些边缘群体伸出援手。

    她试图从底层着手,争取平民的支持,不仅包括基督徒,还包括穆斯林和希伯来人。

    八百年的穆斯林历史为伊比利亚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无论是纳瓦拉,阿拉贡还是卡斯蒂利亚,民间都有为数不少的穆斯林和希伯来人,他们同样是伊比利亚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穆斯林统治时期,伊比利亚半岛上实现了很大程度的宗教包容,托莱多古城中,无论是基督徒还是希伯来人都能拥有一席之地,也就是莫扎拉布人和塞法迪人,他们可以保留自己的信仰,前提是上交更沉重的税赋。

    与后人所想不同,伊比利亚的再征服过程中,基督教王国起初并没有对统治下的穆斯林赶尽杀绝,他们又被称为穆德哈尔人,也和莫扎拉布人一样,保留了一定自治权,保留了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条件也是更重的税赋。

    但是,穆斯林对基督徒和希伯来人的“优待”有着神学层面上的支持,即“齐米”制度,而基督教王国对穆斯林的宽容是缺乏神学解读的,这就导致了一系列问题,从再征服运动开始,持续到原时空中的摩里斯科战争,为半岛带来了无数灾难。

    一般情况下,大部分国王都是很愿意接纳穆斯林的,他们的文明程度比西班牙基督徒高出一大截,手工业者和商人的比例很高,勤劳肯干,思维活跃,是很不错的优质劳动力,很不错的资金来源。

    在长时间的共处中,基督徒平民也习惯了他们的存在,和谐程度还算不错,并没有大规模的屠杀和抢劫。

    “没有穆德哈尔人的土地是没有财富的,拥有穆德哈尔人的土地是丰饶富庶的”,这就是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一则民间俗语。

    除了国王外,一些贵族和地主也愿意宽容穆德哈尔人,他们认为穆德哈尔人的素质和性格比好逸恶劳而头脑愚钝的基督徒农民更好,而事实也近乎如此。

    但是,伊比利亚的再征服运动是整个天主教世界的大事,教会,骑士团,来自各地的流浪骑士,他们同样是战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同样拥有很大势力,他们是不太愿意与穆斯林和平共处的,往往还会与国王之间爆发冲突。

    刚刚收复托莱多时,卡斯蒂利亚的先王阿方索对城内占绝大多数的穆斯林和希伯来人持温和政策,但这激怒了协助作战的十字军骑士,他们直接选择扬长而去,而国王则迫于无奈亲自向教宗解释,从而获取原谅。

    后来,还有一位托莱多大主教瞒着国王,伙同宗教狂热的王后,试图把托莱多的大清真寺改建为大教堂,气得国王火冒三丈,甚至准备把大主教和王后一起送上火刑架。

    随着再征服运动的推进,半岛上的穆斯林势力越来越衰微,但除了葡萄牙之外,几个基督教王国中依然存在大量的穆德哈尔人,即使是位于北方的纳瓦拉都有十分之一的人口信仰伊斯兰教,巴伦西亚的穆德哈尔人更是手工业的重要力量。

    这些穆德哈尔人也比较听话,他们的文明程度本来就比柏柏尔人,贝都因人,突厥人,波斯人之类的伊斯兰教徒高很多,哪怕在略有歧视的社会环境下,也能凭借自己的努力过上不错的生活,攻击性没那么强,由于他们的温顺,主流伊斯兰世界甚至将他们斥为异端,威胁着将他们开除教籍。

    在漫长的岁月中,不少穆德哈尔人已经逐渐被西班牙主流基督教社会所同化,成为了“摩里斯科人”,明面上信仰基督教,但仍保留阿拉伯文化,背地里或许还是个穆斯林。

    不过,随着基督教工商业的兴起和基督徒人口的增多,穆德哈尔人的重要性有所降低,威胁性有所提高,矛盾首先发源于经济,而非宗教信仰。

    西班牙几个王国对穆斯林的同化政策是循序渐进的,从最开始的温和同化,到后来的强制皈依,到最后,连文化排斥都不够了,甚至还推出了“血统论”,把基督徒分为“新基督徒”和“老基督徒”,凡是跟穆斯林文化和穆斯林血统沾点边的全都驱除出境。

    从温和到极端,再到最后的赶尽杀绝,通过“温水煮青蛙”的方式一步步消磨他们的斗志,就在穆斯林们以为自己可以和平地融入社会时,灾难降临了。

    在这个过程中,穆斯林的地位逐步降低,权力逐渐减少,从可以保留信仰的“穆德哈尔人”变为了被强迫皈依的“摩里斯科人”,最后成为了不可接触者,从半岛的历史中彻底消失。

    塞法迪希伯来人的命运和穆德哈尔人十分相像,只不过针对他们的迫害和驱除更早,在15世纪初期就已经出现了苗头。

    希伯来人也有很多群体,意大利和德意志的希伯来人已经出现了家族寡头的苗头,势力发展很快,但西班牙的塞法迪希伯来人远远比不上他们,大部分都属于无产者,温顺而不极端,超过一半人已经受洗为基督徒。

    原时空中的大驱除运动固然跟伊莎贝拉一世本人的宗教极端情绪和罗马教廷的隔空干涉分不开关系,但社会层面的大规模排斥却是出于经济和利益,新兴的基督教工商业者对穆德哈尔人及希伯来人的蛋糕起了贪念,引发矛盾,最后又将这种风气吹向整个社会,以至于毫不在乎他们到底有没有皈依。

    如果你皈依了基督教,那就从文化上排斥你,如果文化也改变了,那就从血统上挑事,罪名这种东西,只要想找,总能找到。

    弥合矛盾很难,挑起矛盾却再容易不过了。

    原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