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二章 回家 (第3/3页)
和运输,到时候还是得靠朱云峰出钱出力去雇人开采拉回去。
三是稀土本身我国储备就惊人,又有那么多个世界供应,导致现在我国的稀土资源惊人地多。现在价格涨,是国际局势紧张的问题,不代表稀土缺少。
量大管饱的情况下,如果我国选择不再收缩稀土战略,大量出口来增加就业和财政,价格很有可能一泻千里,一路往下跌。
再加上提炼稀土的技术和设备都是成本。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朱云峰这笔钱赚得还是很有风险。
只能说他对自家老祖已经够意思了。
也就是朱慈焙作为尚峰山老朱家的开山老祖才有这特殊待遇。
换了别的明朝皇帝,他肯定白菜价收购,不压到一吨稀土一斤白银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个商人。
这样有了底气,朱慈焙就可以安心地先花从鞑子那缴获的钱粮,继续对民间维持着低赋税,等以后则可以发展工业,推进制造业的进步。
种种举措,也让这个刚刚建立的新大明迅速恢复元气。
朱元璋并不插手朱慈焙行政。
事实上最开始让朱慈焙当皇帝,除了朱慈焙善拍老朱马屁,让老朱心情愉悦以外,多多少少也是看在了朱云峰的面子上。
不过经历了大半年的时间,朱元璋对他原本只是个马屁精的想法有所改观。
虽然这货是个马屁精,但确实有点东西。
而且最主要的是,朱慈焙事事都来向朱元璋请教,每天早晚请安,态度非常好,这样的子孙后代,那自然满意。
四月十五日,徐达进京。
李文忠是和朱慈焙一起进的南京,只有徐达之前依旧在云南镇守,如今则把石碑也带到了北京来。
正是四月刚入夏,小冰河时期天气冷,到了夏天居然也不是特别热,反而凉爽。
太阳高悬,悠悠的白云在天边游荡,北京城变得宁静安详。
运河变得热闹起来。
南方去年下半年的秋粮运到北京,这些粮食只有极少数是赋税,大部分则会成为商品流入市场,供应北京数十万人口。
一支明军徐徐从西北方向而来,从西直门径直进入内城,最后在午门外停下。
朱棣和朱云峰亲自过去迎接。
现在洪武和承武完全是两个系统,朱元璋也不管朱慈焙的行政和军事,每天就待在宫中,最多就是听听朱慈焙的汇报,俨然太上皇。
洪武士卒们此时也都已经回来,目前驻扎在城外,宫中则暂时由三千禁卫军看守,戒备森严,井然有序。
“臣参见陛下!”
朱云峰和朱棣在午门口接了徐达,一路到乾清宫觐见朱元璋。
并不是乾清宫大殿,而是书房内。
老朱喝了一口茶,随后说道:“起来吧。”
“谢陛下!”
“在外八个月了,有些想家了,你们呢?”
“臣也想。”
徐达笑着说道:“有些想我那几个孙儿孙女了。”
“哈哈哈哈哈。”
老朱笑道:“都到了这把年纪,还随朕四处奔波,倒也辛苦了。”
徐达赶忙说道:“跟着陛下不辛苦。”
“嗯。”
老朱点点头道:“把石碑安置好,过几日就能开门走了,该回去了。”
“是。”
徐达应下。
接着又说了一会儿话。
此时乾清宫外广场,还是那个位置。
下面有填补的痕迹。
想来正常历史当中,应该是朱祁镇的正统时期,地宫塌陷,然后拿出石碑,重新填补,石碑也随着朱见浚就藩而去了长沙。
只是洪武年间发生了特殊的变化,雷雨交加的天气,一次平行世界的偶然,造成了特殊的情况,才弄得如此。
如今又把那地宫挖开,铺设了地砖,把石碑安置好,等待现代那边充电轰开空间节点。
又过了几日。
朱元璋和朱标约定是四月二十日现代那边供电。
这几天来朱元璋又叮嘱了朱慈焙一些事情,等到四月二十日的时候,总算是要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