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44章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444章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第2/3页)



    “速度很快啊,比预定的进度还提前了一旬左右。”

    李明惊喜地翘起眉毛,兴奋地从桌边起身,从长孙延手中接过折子。

    灾区灾情缓解以后,他便回到了忠诚的唐州,坐镇京城。

    “中原的水灾后续早已处置妥当,而今天——不,算上传信的时间,大约在五天前——南方水灾的扫尾阶段也已结束。

    “这么说的话……”

    李明兴奋地在书房里踱起步来。

    “也就是说,洪灾已经结束了。恭喜陛下,此乃社稷之福。”

    房玄龄声音沉静地说道,从席位上站起来,向李明一躬身。

    “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

    “陛下巧施妙法,劫富济贫、削峰填谷,造福天下万民,无愧真龙后裔、天之骄子。”

    长孙无忌也刷拉站了起来,躬身道:

    “国家能涉险过关,离不开英明神武的陛下。

    “大明之有神皇,如水鱼之有江河、草木之有日月,乃天下黎民之福。”

    他俩也不是全在拍马屁。

    能巧妙利用“有余”阶层的虚荣心,以“奢侈品”为中间媒介,将剩余价值匀给“不足”阶层。

    没有李明陛下这样宏伟的脑洞,是断然想不出此种阴招的。

    “嗯嗯,真是辛苦我了。”

    对于两位辅政大臣的恭维,李明照单全收。

    他抱着胳膊,深有同感地点点头,又看看两位暮气沉沉、好像随时会睡死过去的老臣,又看看在角落里埋头苦干、透过头顶稀疏毛发几乎能看见头皮的小伙伴房遗则。

    这才客气几句:

    “嗯嗯,你们也辛苦了,给你们加工资补贴……”

    房遗则抬起了头。

    “……等财政状况再好转些以后。”李明赶紧改口。

    房遗则又把头低了下去。

    呼……李明暗暗擦擦冷汗。

    从回到唐州办公室以后,这位好兄弟就一直对自己冷暴力。

    这是为什么捏?

    首先排除“明明财政收入创下新高、赈灾救济支出也在同步减少,可是不知怎么的国库依然入不敷出”这个理由。

    “咳咳。”

    李明把话题扭回来,又开始兜售他的“大计划”了:

    “危机危机,危中有机。

    “此次水灾虽然摧毁了中原、江淮和湖广的广大城镇,但事分两面,也不是完全没有好处。

    “原本的旧城以里坊制为蓝本设计,城市规划有诸多不合理之处,已经不符合当今的潮流啦!

    “以滑州为例,第二新滑州市建城以后,百业兴旺,大量人口涌入,城市户口很快就超过了灾前。

    “如果我们能把这种模式推广到全国……”

    听着神皇陛下唾沫横飞地兜售着他的先进理念,长孙无忌担忧地看看脸色越来越差的某位计相,又看看房玄龄。

    那眼神好像在说,快救救你儿子。

    国库没有余粮的原因找到了!

    原来是有这么一位败家爷们儿当家。

    奢侈品税说到底,也只是一项杂税。

    不是点石成金的魔法。

    是完全无法填平陛下的欲壑的。

    房玄龄向老同事微微点头,趁李明喘息的间隙,见缝插针道:

    “陛下未雨绸缪,站得高望得远,实乃绝代明君。

    “常言道,不谋千年者不足以谋一时,陛下的千年大计,自然是要好生琢磨一番的。”

    起手就是一番阴阳怪气,把李明说得嘴角猛抽。

    “玄龄,你不妨把话说得更明白些。”

    “资金仍然不足,陛下。”房玄龄就照实说了。

    “虽然水患灾害已经退去,居民也得以重归家园。

    “只是国家百废待兴,疫病消除、土地复垦、家园重建都需要钱。

    “还有更重要的一件事,那就是水利。

    “根据陛下的圣旨,在今年入冬以后,趁水位降低,还要继续修缮大河河道,让它再流回自己的故道,解放汴水和淮水。

    “要兴修如此大规模的水利工程,陛下,这其中的花费……

    “当然,一切都惟陛下马首是瞻。

    “只要您一声令下,我等必将弃改道的大江大河、弃仍在肆虐的灾祸瘟疫于不顾,全身心投入到新城的建设中。”

    李明被念得脑袋嗡嗡的:

    “别说了,别说了……我知道错了还不行吗……”

    大明的千年大计,刚诞生不满一刻钟便正式宣告夭折。

    房遗则的脸色稍稍回来一点。

    长孙无忌则在一边揉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